今年以来,防办室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认真贯彻省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水旱灾害防御关键措施,对重点工作坚持早启动、细部署、严责任、快落实。防汛防旱两手抓,守牢安全底线。
压实责任明确工作机制
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调整市县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市防指5个片区防汛工作组组成人员。印发全市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清单,明确市防指、市防指办、片区防汛工作组和各县区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夯实全覆盖、全闭环、全链条的责任体系,巩固提升“气象吹哨、部门报到、应急前置、滚动治理”工作机制。
开展预案修编推演演练
修编完成市县(区)级防汛抗旱、防御台风、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蓄滞洪区运用、险工险段重点防御、水利工程防汛抢险预案六大类39项防汛预案及其118项分预案、子预案。5月16日,市水利局联合沂沭泗局、宿迁航务中心开展“联防联训·2025”防汛抢险联合演练,提升宿迁市本级应急抢险队伍综合实战能力。5月28日,组织“使命·2025”宿迁市防汛预案桌面推演,突出淮沭河行洪应用、淮西洼地排涝灌溉和城市特大暴雨三种典型预案。
完成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开展汛前检查,督促各市直防汛重点部门建立底册底图、明确排查责任、系统组织排查。水利部门排查河湖堤防、涵闸泵站、水库塘坝、蓄滞洪区和各类涉水在建工程风险隐患45处,住建部门排查城区危旧房屋、排水设施、低洼易淹点位和下穿道路等重点部位隐患64处,交通部门排查陆路交通、航道、桥梁、码头等风险隐患43处,应急、城管、教育、卫健和电力等部门组织排查排水系统、低洼地带、地下设施和重要设备等部位风险隐患。各风险点均已落实消险措施,一时不能消险的,制定重点防御和应急处理方案,确保安全度汛。
周密部署防汛抗旱“两手抓”
上半年,全市出现气象干旱,为保障农业用水安全,防办室牵头多措并举,做好用水服务。制定《春灌用水保障专项工作方案》,牵头成立5个专项工作指导组,推动立行立改问题解决。与气象局建立通联机制,提前向省厅申请阶段性灌溉用水指标。与农业农村局建立墒情反馈机制,在市级调度时,重点解决干旱片区配水。统筹蓄水调水和错峰调度,按需分配供水指标和水量,实现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统筹各县、区积极利用江水北调、回归水等各类水源,做好河道、塘坝补水蓄水,为农田抗旱储备足够水源。确保县乡河道有水可用,群众就近取水。派出抢险队员及设备参加一线抗旱工作,帮助湖滨新区皂河镇要武村2000亩缺水农田打水;为缓解洪泽湖旱情,派出6名抢险队员到入江水道金湖控制线同省抗旱排涝队架设临时泵站,抽水补入入江水道三河段,再利用南水北调洪泽站抽水补入洪泽湖,缓解我市抗旱水源压力。
7月31日至8月1日,我市迎来第一场有效降雨,市防办紧密关注台风路径走向,跟踪分析台风对宿迁带来的风雨影响,强化预判和应对措施。根据研判结果,市防办采取前期预降排涝河道水位、后期保水蓄水调度措施。降雨中期大流量排涝时,迅速研判区域产汇流量,及时启用“高水高排”机制。在精准调度下,全市各排涝河道水位均控制在设计水位以下,淮西地区柴米地涵上游最高水位6.58米,城区西民便河刘桥闸上游水位最高水位16.68米,排涝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优化物资保障快速调配
模块化储备防汛物资。紧扣防汛抢险“针对性”“实用性”需求导向,对防汛物资储备结构实施单元化、模块化升级改造。市级启动并完成堤防抢险、城市排涝、抗旱灌溉三大类险情共35个模块存储,实现模块化物资在险情发生后10分钟内出库。创新“双圈”保障机制。依托现有防汛物资储备布局,科学规划应急响应圈,构建“双圈”保障体系,以储备点为中心,绘制30分钟应急响应“小圈”,沿新沂河、中运河、淮沭河等主要行洪河道,布局90分钟应急响应“大圈”,实现跨区域、跨流域物资快速调配。强化重点区域物资前置部署。对新沂河5处历史险工段及2024年出险点,根据可能发生险情设置前置储备点9处,储备块石4652吨、土工布3.41万㎡、木材88.7m³、围井492片、一体化膜袋298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