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武蕾 杨群 见习记者 史雅琪)热爱文创的宿迁姑娘姚千雅,如今在宿城区黉学街迎薰巷,有了一份令人向往的“小生活”——每天踏着青石板路,走进用心经营的“项子里”文创手作店,在与顾客交谈的欢声笑语间,美好在心头无限蔓延。
“过去叫小吃一条街。”姚千雅对迎薰巷的“老称呼”记忆犹新,因为这里承载着她儿时的回忆,不仅有童年与玩伴的嬉闹,还有沾满鞋底的泥泞、呛人的油烟和乱扔的垃圾。
一次偶然的重游,让姚千雅看到记忆里的小巷即将告别灰头土脸,换上新装。而蜕变后的模样,点燃了她内心深处的创业梦。
“当时,迎薰巷正进行公共空间治理,我和小伙伴嗅到了商机。当我们走进巷子里这个开放的院落时,惊艳不已,当即决定租下房子。”说干就干,老旧的瓦房,在姚千雅和朋友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时尚而又温馨的“项子里”文创手作店。
把项王故里、骆马湖等景点手绘印在口罩上,将宿迁非遗融入皮艺、木艺、酒具、家具摆件,制成独一无二的“限量版”,让每个游客“记得住”“带得走”……“作为迎薰巷的一分子,我们把家乡情结、宿迁文化变成故事,用手工作品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仲夏时节,游人如织,“项子里”文创手作店人气升腾,姚千雅信心满怀向未来。
一家小店就是一条街巷的缩影。2021年以来,按照“融入文化底蕴、留住城市记忆”的治理思路,宿城区将黉学街长期存在的道路破损、管线凌乱、业态杂乱等问题彻底破解,通过深入挖掘黉学街文化元素、建设以浩瀚星空为主题的“星空巷”、重建门楼牌坊、规整强弱电管线等举措,在保留了这里明清、民国时期宿迁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更使其充满了市井人文的独特风情。
精雕细琢,寸寸用心。作为宿迁市区老街巷的典型代表,黉学街、迎薰巷、迎东巷、文曲巷、彤华巷“一街四巷”深植于宿迁人的记忆里。如今“一巷一景”,“文化+美食”妙趣横生。红楼酒家、南关早点等传统老店焕发生机,新引进特色餐饮、文化用品店超60家,街区内涵不断丰富、街区环境显著改善、街区管理有效增强,成为老城区历史文化、餐饮文化、网红文化“新坐标”。
公共空间治理得好,更要用得好。“黉学街二期正在加速推进,我们重点打造中山南路南段、文曲巷、彤华巷景观小品,引进社会资本推动140余个商业项目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公共空间治理成果延续宿迁文脉、惠及社区居民,增添城市影响力、美誉度!”宿城区项里街道生态环境和建设局局长陈挺信心满满地说。
入选住建部背街小巷治理典型案例,“用起来”“美起来”“管起来”的黉学街,是宿城区高质量推动公共空间治理的生动诠释。
去年以来,宿城区全域试点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按照“一年出形象、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样板”要求,全面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三年行动,先后实施150个城市治理项目,治理成果显著。先行集成打造的锅矿山片区、宝龙街区等16个片区,成为城市新亮点、发展新源泉,形成《导则汇编》《案例汇编》等一批治理成果,聚焦“六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与综合治理水平等6个项目被列为江苏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创新试点。
为加速破解“成长的烦恼”,深度修复一批城市“伤疤”、抚平一批城市“痛点”,今年宿城区接续实施三大类80个治理项目,全面解决城市功能不完善、品质不高等问题,努力形成一批精细化长效治理机制,为构建起“产权明晰、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秩序井然、生活便捷、文明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我们通过召开视频会议审定项目方案,并搭建平台,联系市级部门实施项目强弱电整治、地下管网疏浚等,提前做好全面施工准备工作。”宿城区城管局党组成员、宿城区公共空间治理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督查推进组组长倪勇介绍说。
目前,三大类80个治理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宿迁港中心港区景观灯塔及附属工程、创业路改造等4个项目已完成,清水河环境治理、月亮城财智广场特色街区建设等29个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支口片区综合治理、餐饮油烟治理升级行动等47个项目已进场施工。
民生殷殷期许,奋斗未有穷期。“我们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三争三创’战略部署和创建全国城市治理样板区的工作要求,对已完成项目加强商业推广,深挖项目商业潜力,提高项目盈利能力,进而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倪勇表示,将采取特色化打造综合片区、精细化进行项目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考核等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治理项目,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年度各项治理任务,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美丽的城市公共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