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宿迁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时间”里,许多市民将目光聚焦于会议议程。他们的心中藏着千言万语,关注环境改善、民生工程实施、城市发展等方方面面。大家满怀憧憬,共同期待宿迁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仇一博:健全相关机制,构建和谐的物业公司和业主关系
物业公司作为与居民生活最为贴近的服务单位,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居民的幸福感与安全感。1月9日,北京盈科(宿迁)律师事务所律师仇一博就调节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仇一博说,在日常工作中,她发现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具体来说,有很多业主对物业公司服务存在认知误区,形成了'只要出现问题就找物业公司解决’的惯性思维。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业主常通过拖欠物业费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就导致很多物业公司起诉业主,如此一来,两者之间的矛盾又加剧了。”仇一博说,她和同事在工作中常常接到此类案件。这些案件有的能顺利处理,有的无法达成和解,业主继续拖欠物业费,致使物业公司缺少经费维持小区日常的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人对物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要求是合理的,有的却不合理,这就反映出人们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缺少了解。”对此,仇一博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健全机制,积极引导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通过开展法律讲解活动增强业主的法律意识。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引导物业公司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实施多样化物业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提升业主满意度。
鉴于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仇一博也期待相关职能部门强化监督,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及时协调,并加强正面引导,调节好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她说:“物业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希望宿迁两会能多关注基层的民生问题,传递更多群众心声。”
刘权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作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宿迁两会和你我息息相关,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对此,苏宿工业园区阳澄社工委工作人员刘权洲称,社区工作贴近生活,他会经常和居民沟通,所以他对民生问题关注更多一点,平时也会多去了解群众需求。
2023年,刘权洲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入职近两年来,刘权洲帮助居民成功解决了许多问题。
据刘权洲介绍,苏宿工业园区阳澄社区成立于2022年,常住人口近7000人。该社区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原则,实施“暖心、诚心、爱心、耐心、细心”的“五心”工作法,推行“服务精细化、管理温度化、项目实际化”的“三化”管理模式,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过去的一年,我每天在包保的小区走访,看着社区的环境一点点变好,邻里之间相处得越来越融洽,我感到很幸福。”刘权洲说,以社区垃圾分类为例,社区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两网融合”工作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垃圾在楼道堆放和随手丢弃的现象明显减少,消防隐患也进一步减少,居民的消防意识也有了增强。他希望,宿迁两会能多关注这些方面,多给点政策支持,让更多居民意识到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大家齐心协力,把社区的居住环境打造得越来越好,让居民的幸福指数再上一个台阶。同时,他表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坚守初心,切实为民办实事,严格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郑迎春:期待解决非遗传承困境,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非遗正逐渐成为一抹亮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寄托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希望。
“云渡桃雕起源于明代,底蕴深厚。2004年,云渡桃雕被列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党支部书记郑迎春说,自任职以来,她一直致力于带领村民挖掘云渡桃雕的价值,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但是,云渡桃雕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粗雕工艺简单,但价格低廉;精雕工艺繁杂,但技术难度大、学习周期长。现在村里人基本不从事桃雕制作,年轻人大多在外工作。目前,村里从事粗雕制作的仅有几位高龄老人,从事精雕制作的也只有十几人。”郑迎春说,手工类非遗通常学习周期长、福利待遇低、技术难度大、工作要求高,一般没有五到十年很难出师。在学习期间,学徒工作不稳定,收入难以得到保障,这导致村民很难坚守传承之路。
“非遗传承对于乡村振兴有着非凡意义。就云渡桃雕而言,一方面,可以依托本地的桃木资源,盘活物产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桃果采集—桃雕制作—成品销售’的产业链,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搭建平台,吸引人才回流。再者,非遗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能重塑乡村文化自信,赋能乡村发展。”郑迎春说。
“云渡桃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迫切需要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更需要在当今社会中寻求一条生存和创新发展的新道路。”郑迎春说,希望宿迁两会能够关注到像云渡桃雕这样的非遗面临的传承困境,出台更多支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政策,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记者 周 妮 王艳珅 见习记者 云春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