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泗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前不久,泗洪县的自然资源生态产品“绿票”交易机制,入选自然资源部“节约集约示范创新典型案例”,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典范。这一机制落地以来,已累计完成5笔“绿票”交易,总额达116.81万枚,撬动生态修复资金超200万元。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绿水青山”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蕴含着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宝贵财富。“绿票”,就是泗洪县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的生态补偿与投资工具。
什么是“绿票”?具体而言,当泗洪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国有建设用地出让时,因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且未来产生污染物需要治理,竞得人需从泗洪县生态产品交易平台购买“绿票”。每一枚“绿票”对应1元生态修复资金,竞得人购买“绿票”,不仅是为生态修复预先“买单”,还能获得15年生态修复项目收益权的80%,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回报的有机结合。
江苏甲等包装有限公司购买了首单“绿票”。公司法定代表人潘浩回忆道:“当时购买‘绿票’确实增加了一笔支出,不过细算下来,其实获益不少。我们花5万元购买绿票,又凭借‘绿票’从银行贷出4万元,这对公司的流动资金基本没有影响。更重要的是,未来我们还能享受一定比例的总收益分成,这无疑是一笔划算的长期投资。”
同样购买了“绿票”的泗洪洲亿置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张淑静说:“我们购买‘绿票’,主要是看中了其背后有杨树等实物资产作为支撑。虽然‘绿票’项目获利相对较慢,但有专业人员看管、专业技术加持,还有国有信誉保障,让我们觉得很放心。”
如今,泗洪县“绿票”交易机制已在生态、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机制实施以来,泗洪县马浪湖林场68.65亩杨树林收益权出让引入资金108.29万元,村民通过林木管护、林下种植小麦和金针菜获得双重收入;柳山湖生态市集年交易额达200万元,带动12户农户增收33万元;泗洪生态蟹2023年出口创汇731.54万美元,养殖户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
泗洪县在用地出让中实施“绿票”交易,是宿迁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宿迁坚持多点发力,持续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开创全国地下水水权交易先河,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让“死水”变“活水”,为保障农业灌溉用水与工业用水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发放全国首笔“VEP花木生态价值贷”,将花木产品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企业发展的资金动力,助力沭阳等地区的花木产业做大做强;发放全市首笔“水权贷”,解决了企业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融资问题……当前,宿迁正一步步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自然之美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记者 李文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