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首家体重管理医防融合联合门诊在宿迁正式开诊,一次挂号就能获得系统化、个体化的减重方案,“体重革命”在宿迁悄然吹响号角。
当下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外卖、奶茶成为许多人饮食中的“标配”,加之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让许多人在发胖的路上越走越远。相关数据显示,当下至少有226种疾病与肥胖密切相关。
体重超标不仅威胁个体生命质量,同时也加重了医疗体系负担,甚至会拖累社会发展。尤其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小胖墩”让不少家长焦虑。在此背景下,国家将体重管理纳入行动议程,既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也是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关键落子。
在进行体重管理的过程中,不少人有一个认知的误区,就是将体重管理简单理解为减肥。其中有两点需要重视,一是自己到底胖不胖,很多人觉得自己胖,可实际上未必真的超重,这需要依据科学指标来客观评估。二是肥胖成因复杂,单一化的减重方案往往收效甚微,只有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才能直指问题要害。
而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正是以专业化服务破解认知误区的最好方法。这就需要医疗机构统筹用好包括全科医师、中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运动康复师等在内的专业人才资源,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中西医并重,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服务,帮助减重管理对象达到减轻体重、降低体脂、控制慢性病发生的目标。
相比减重,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改善“致胖环境”。比如,食品工业可以优化产品配方,城市可以积极打造“15分钟健身圈”,企业可以开发AI健康助手为职场人群定制动态管理方案……只有健康生活的土壤足够丰沃,个体减重的努力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健康之美应有“千姿百态”的注脚,体重管理更不能背离科学指引。在这场对抗肥胖的“战役”中,既是个人健康意识的觉醒,更是社会系统的重构。当我们调侃“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时,不妨趁着这个春天,管住嘴、迈出腿,在轻盈的脚步中遇见更有活力的自己。(刘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