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汉族祭祀舞蹈演变而来,祭祀驱逐疫鬼的色彩浓重,以“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现已发展为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戏剧。
沭阳童子戏在有水童子、旱童子两个支派。水童子流行于湖东、西圩、高墟一带。该地区地势低洼,新中国成立前为湖荡地区,常有水灾之患,居民集中在几个较高的墩埠或高宅上,童子戏艺人依靠船只为交通工具,奔赴各墩埠演唱,或以船头为台演出,故称水童子;旱童子流动于本县东南地区的胡集、钱集、张圩、塘沟等地,这些艺人走村串户进行活动,与水童子相对而得名。
童子戏的演出,分开坛、开洞、闭坛三个阶段。童子戏艺人除具备戏曲表演基本功外,还必须具有剪纸、扎花、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技巧。童子戏唱腔独特,丰富多彩。含有牛歌、夯歌成份,乡土气息浓厚。高亢激昂,口语化强,便于普及。童子戏大都是教人行善的曲目,哪怕是表演一些开坛驱鬼的戏,也是宣传为人要积善行德,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