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淮红戏

发布日期: 2021-07-05 来源:访问量:【字体:

淮红戏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因其主调为[满江红]而得名淮红,它汇集了明清以来,苏北、苏南、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近百种,故又有“百曲”之称。它产生于清朝中后期,发源于宿迁的宿豫、宿城,流布于沭阳、泗阳、泗洪及其周边的睢宁、淮安、涟水、灌南等地。

淮红戏唱腔属于曲牌体的结构形式,它基本上是以[满江红]为主体曲牌,采用串腔手法,有机地联缀着若干首不同的民间曲牌,形成“声乐套曲”演唱较为完整的故事。在清曲中的一个重要的曲牌组合形式《五瓣梅套曲》必须用[满江红]开始,[叠板][落板]结束。淮红戏的主奏乐器是高胡,打击乐一般采用京剧编制和京剧锣鼓经。淮红戏突出的特色是使用小瓷碟子进行伴奏,小碟子音质选用与剧中主要曲牌音调的高低相同与接近,敲击碟子的节奏比较丰富,能表现各种感情的需要。淮红戏的唱本多根据民间故事传说编撰而成,故事情节生动,语言质朴风趣,道白使用宿迁地方方言,乡土气息浓郁。淮红戏最初的表演现形式,一是坐唱,二是伴以花船演唱,至今仍保留着它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

淮红戏是宿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剧目丰富,唱腔柔润优美,曲调清丽委婉,曾同丹阳的丹剧、海门的山歌剧,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并被载入《中国戏曲大辞典》。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变革,文化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淮红戏亦受到冷落,演唱的人越来越少。宿豫区政府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在多所学校建立了淮红戏传承基地,使淮红戏得以新的传承和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