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岗锣鼓项目简介
《天岗锣鼓》是常年活跃于洪泽湖畔的传统音乐。发源地在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来自刘邦“垂缰救主”的典故。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双方交战。刘邦大败,单人独骑逃自天岗湖(今天泗洪县天岗湖乡境内)边的枯井,情急之中跳入井中,刘邦躲过此难,项羽追兵走后,战马将缰绳垂入井底救出主人。刘邦称帝后,为谢古井救命之恩,再次亲驾天岗湖,地方官民以锣鼓迎驾,刘邦大悦,即封枯井为“天井”,称锣鼓为“天井锣鼓”。1982年,泗洪县召开地名工作会议,实施体制改革,改王集公社为天岗湖乡,“天井锣鼓”也随之更名为“天岗锣鼓”。天岗锣鼓经过多代民间艺人的挖掘、整理,现已具有“长锣片”、“小七点”、“雁落沙滩”、“十八番”、“满堂锣”等十多个固定曲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技巧和打法,演奏时,演员持各种道具,可以蹦着打、跳着打、滚着打、睡着打,有时采用引领式、呼应式表现手法,既清晰流畅,又激越轩昂,疏密有致。有时演员可以边打边起舞,其器具(大铙)可左右旋、上下旋、转圈旋,边打边舞,场面多变,犹如一曲歌伴舞,引人入胜。它的 主要特点是以团队表演为主,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热情奔放、气势恢宏,高潮起伏跌宕,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能充分表现出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气概,既给人听觉冲击,又给人以视觉冲击。
二、天岗锣鼓开展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天岗锣鼓2006年被泗洪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又先后被宿迁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市保、省保项目。它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欣赏价值以及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在苏、鲁、豫、皖边界,在大江南北都享有盛誉。,已成为泗洪县一大文化品牌。
在泗洪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下,天岗锣鼓得到有序地传承,无论在技艺上、传承队伍的建设上、团队的组建普及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新的成就。目前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天岗锣鼓建立了传承基地,该乡中学、中心小学、县职业中学建有天岗锣鼓传习所;全乡有锣鼓队5支;2008年起,天岗锣鼓开始走进校园,乡土教材纳入中小学课程。天岗锣鼓每年参加公益性演出达30场次以上,参加对外交流演出达10次以上,足迹遍布苏鲁豫皖,大江南北。自2010年以来,荣获较大奖项有:2010年,参加北京市龙潭花会全国锣鼓邀请赛获金奖,2010年参加江苏省在连云港举办的鼓王大赛获金奖;2011年参加北京市建党90周年全国锣鼓大赛展演获金奖,同年,锣鼓队作为助演走进央视星光大道栏目;2012年参加江苏省在淮安市举办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荣获优秀传承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