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名称 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86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431983X/2025-00189 分类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文物    其他
发布机构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文日期 2025-08-01
文号 宿文广旅案字〔2025〕68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86号提案的答复

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学习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我局收到建议提案后,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提案办理领导小组,由局文物处牵头主办,领导小组定期督查协调推进。多次与市住建、资规、水利、教育、文旅集团等部门单位会商、研究落实我市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工作。

近年来,我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贯彻新时代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注重传承弘扬文化遗产蕴含的古今价值,科学处理文化遗产”“关系,努力做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是落实保护管理责任,筑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础。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物局)牵头推动,多部门协同配合,多举措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化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制定实施《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宿迁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等法规,在宿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构建两河、两镇、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深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资源普查和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盘库建档工作,目前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528处,登记文物藏品6043件,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馆藏文物资源信息得到进一步完善。二是加强文物的维修安全防护,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对上争取支持,十三五以来全市共获批上级专项资金3800余万元,完成龙王庙行宫、孔庙大成殿、前大庵维修、三庄墓群安防等26项文物保护工程。积极开展宿北大战烈士陵园、潼阳县政府旧址、朱瑞故维修等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对全市认定的60余处历史建筑实施挂牌保护,完成中心城区48处市县级文保单位两线划定,275处文物安全责任人设立公告公示牌。开展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文物库房改造等20余项标准化提升项目,修复900余件馆藏文物。三是科学推进考古发掘,深化地区文明探源研究。严格履行涉大运河保护区内建设工程审批、文物影响评价制度,联合市资规局、市财政局印发《关于推进考古前置工作的通知》,推进考古前置改革、开发区文物资源评估工作,维护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风貌。成立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配合基础建设实施考古勘探发掘项目56个,考古勘探面积160余万平方米,抢救性发掘1.5余万平方米,保护地下文物近万件。顺山集遗址被认定为江苏省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600年,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四是创新阐释宿迁文脉,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动系统内文博场馆提质升级,宿迁市博物馆、泗洪县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创新打造文博场馆社会服务新载体,2024年评选公布首批7家类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遗产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围绕文物鉴赏、考古科普、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全市博物馆年均举办临时展览活动30余场次,每年接待观众100余万人次,文化辐射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完成皂河龙运城、新盛街、顺河集行宫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构建多元的文化遗产展示体系,为我市文旅融合发展赋予强劲的文化动能。

针对贵委提出的3条建议,我们均予以采纳、并采取积极举措,促进我市文化遗产高质量地实现保护与利用,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大宣传,凝聚共识,为活化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采纳情况

一是推动制度机制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意见》,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展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按照《宿迁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要求,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开展系统性保护。二是加强文物“家底”盘点。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深入乡村地头开展实地调查,重点做好传统村落、历史街区中的文物调查与认定工作,同步进行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大运河文化遗产等专项调查,建立全市文物资源数据库。三是开展全方位宣传。以传统文化宣传阐释为目的,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宿迁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设置专题展位,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组织《文旅宿迁》电视栏目制作20余期专题视频,大力宣传传统村落古建筑、历史街区、商业老字号、工业遗产、农业水利遗产。争取新华日报、荔直播等省级媒体支持,通过专栏、视频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宣传我市历史文化,进一步浓厚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形成合力,促进有效利用发挥当代价值”建议采纳情况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地标。确立集考古体验、研学教育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思路,市、县联动推进顺山集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着力打造江苏文明之根文化品牌。开发中河宿迁段、龙王庙行宫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建设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助力大运河江苏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统筹黄河故道沿线文旅资源开发,推动黄河故道文化与交通、文旅、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实施美丽河湖建设工程。保护利用好洋河老窖池、传承发展洋河酒酿造工艺,推进洋河老窖池参与中国白酒老作坊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洋河、双沟酒文化旅游区。二是推动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坚持以用促保,在修复后的东大街、新盛街等古建筑群内因地制宜建成名人馆、非遗展示馆、传统工艺作坊等展示场所,推动孔庙成殿对社会公众开放,推动文物资源在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中实现永续传承。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加快中运河老粮库文化创意园建设,同时引入展览、演出、活动等文创功能,促使其发挥文化旅游潜力。三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传承。深入挖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戏剧、曲艺、民间手工艺等传统艺术振兴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研学实践、展演展示的展示平台。推动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和苏北大鼓、苏北琴书的保护传承,系统化实施淮红戏抢救性保护工程。组织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大集等活动,打造一批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体验、教育、旅游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

三、“开展研究阐释,讲好故事,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建议采纳情况

一是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深入挖掘西楚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酒文化等宿迁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系统梳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计划以淮河中下游江苏地域史前文化进程研究为重点,系统对宿迁境内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青墩遗址、赵庄遗址、万北遗址等进行考古研究,探索我市8000年前史前文化源流,进一步阐释宿迁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社会组织结构演变情况。二是建立遗产保护标识系统。对全市文物建筑、历史古迹、遗址等的做好研究和解读,健全和完善大运河宿迁段、古汴河遗产标识系统及文化标识符号,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设遗产标志、文物说明解读系统,让群众读懂、读透宿迁历史文化内涵。三是提升文博场馆服务能力。实施市博物馆展陈改造提升,加快推进泗阳县、宿豫区、宿城区相关主题博物馆、行业博物及类博物馆的建设,推出一批博物馆研学课程和研学项目,提升博物知旅品牌影响力。开展考古工地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主题活动,通过短视频、VR技术、现场展示等方式,增强文物宣传活动沉浸式体验感,支持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宣传展示形式,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努力传承利用好我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

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581日        

联系人:董  华

联系电话:84338609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法制委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