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宿迁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索引号 | 014320291/2010-00003 | 分类 | 统计数据 统计 公报 |
发布机构 | 市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
文号 | 关键词 | ||
文件下载 | |||
时效 |
宿迁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是经济发展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市广大干群牢固树立“坚持好快干、跨越不动摇”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招大引强,全市经济呈现迅速企稳、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突破800亿,财政收入跨越“百亿”,提前一年登上“十一五”规划的“双八平台”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突破、跨越、赶超”势头强劲,谱写了逆势崛起、后发快进的新篇章。
一、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影响逐步显现。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刺激经济增长的应急方案,先后出台“扶持工业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促增长12条措施”等政策措施,全市经济形势迅速企稳回升,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6.85亿元,增长13.5%;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升1.0、0.7和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9.62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2.86亿元,增长15.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05.02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4.36亿元,增长15.9%。
图1 2004-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幅图
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经初步核算,全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9.3:46.3:34.4,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农业占GDP比重首次降至20%以下,比上年降1.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均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新兴产业蓬勃兴起,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也都有突破性进展。
图2 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成效显著。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大项目突破这一工作重点,扎实开展“亿元大项目推进年”、“千名干部帮千企”等活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成效显著。年内分别新引进、开工、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9个、57个和22个,累计完成50万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67.68亿元,增长55.3%。“洋河股份”成功上市,“翔盛粘胶”、“德华纺织”、“金鑫轧钢”等一批大项目相继投产,“可成科技”、“晨风服饰”、“赐富薄膜”等一批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接收来自苏州的产业转移项目61个,到位资金35.3亿元。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46家,比上年净增368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10家,比上年净增21家。
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相对于经济总量的快速膨大,产业质态还需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的外向拉动力仍显不足;二是相对于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进程还需进一步提速,全市中心城市和部分县城的人气商气需要加快集聚;三是相对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富民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总体上低于财政收入增幅。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继续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54亿元,增长5.9%。
种植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48.41万亩,比上年增加14.05万亩,增长1.4%,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播种面积844.32万亩,比上年减少7.64万亩,下降0.9%,是连续增长五年后的首次回调。粮食总产358.99万吨,比上年增加6.53万吨,增长1.9%,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亩产425公斤,比上年增加11公斤,增长2.7%,也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夏粮总产151.13万吨,增长2.1%;秋粮总产207.86万吨,增长1.6%。经济作物面积增加。油料面积33.32万亩,比上年略减;棉花面积3.44万亩,比上年增加0.45万亩,增长15.1%;蔬菜瓜果类面积132.87万亩,比上年增加20.61万亩,增长18.4%;花卉等其它作物面积34.13万亩,比上年增加0.9万亩,增长2.7%。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6.3万亩,累计面积达23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5万亩,累计面积达58.9万亩,成为高效农业的主体。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211.3公顷。年末生猪存栏154.78万头,比上年增长8.7%;全年生猪出栏241.53万头,比上年增长2.2%。产业化带动禽类养殖迅速扩量。年末家禽存栏2580.23万只,比上年增长32.4%;全年家禽出栏4984.37万只,比上年增长23.3%。全年肉类总产量26.07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17.77万吨,增长2.5 %;禽肉总产量7.97万吨,增长25.9%。禽蛋总产量11.74万吨,增长14.1 %。牛奶总产量1.72万吨,增长2.2倍。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增长5.5%。
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促进高效农业发展。广东温氏、北京汇源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1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6.3亿元,增长1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23.1万千瓦,增长6.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先抑后扬。在一系列保增长促发展政策措施的有力提振下,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经营效益不断向好,结构调整效果初显。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0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96.74亿元,增长20.2%,高出全省水平5.6个百分点。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25.1%,私营企业增长24.1%;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34.3%,小型企业增长24.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27.7%,重工业增长11.1%。全年工业用电量34.61亿千瓦时,增长17.7%。
图3 2004-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图
经营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6.1,比上年提高16.5个点;实现销售收入737.43亿元,增长27.1%;实现利税80.52亿元,增长45.7%。其中利润48.29亿元,增长60.8%。
重点产业保持优势。全市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建材玻璃、化工医药和金属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54.3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8.4%。以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饮料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年完成增加值39.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9.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1%,为全市工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以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30亿元,比上年增长32.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2.5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98亿元,增长31.5%。
高新技术行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高新技术行业实现产值36.87亿元,增长38.9%;高新技术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9%,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表1 主要行业产值完成情况表
行业名称 |
产值(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72.84 |
34.7 |
食品制造业 |
12.71 |
53.8 |
饮料制造业 |
95.44 |
46.8 |
纺织业 |
81.35 |
35.5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30.21 |
31.4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5.58 |
154.5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123.92 |
21.8 |
家具制造业 |
4.54 |
60.7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5.29 |
13.0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13.73 |
38.0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9.61 |
14.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48.34 |
5.8 |
医药制造业 |
5.54 |
73.5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7.29 |
506.0 |
橡胶制品业 |
12.23 |
10.2 |
塑料制品业 |
16.43 |
50.2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32.38 |
14.1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7.82 |
17.0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53.99 |
-13.4 |
金属制品业 |
13.33 |
21.1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4.07 |
63.4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5.26 |
31.7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4.33 |
27.7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41.16 |
27.8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 |
6.44 |
70.0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
0.61 |
6.3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5.40 |
44.8 |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
4.55 |
13.6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3.48 |
45.8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0.49 |
15.8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0.61 |
15.7 |
骨干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箭鹿”、“绿陵”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工业产值净增超千万元企业共402户,净增产值171.76亿元,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10.1%,拉动工业产值增长22.2个百分点。产值净增超5000万元企业共60家,净增产值107.51亿元,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8.9%,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3.9个百分点。其中产值净增超亿元企业有25家,净增产值83.25亿元,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0.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列入全市统计范围的工业产品共101个,其中77.2%的产品产量增长,增幅在30%以上的有41个,占40.6%。
表2 主要产品产量表
工业主要产品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5.17 |
55.1 |
大米 |
万吨 |
166.72 |
26.1 |
小麦粉 |
万吨 |
92.04 |
48.1 |
饮料酒 |
万千升 |
29.63 |
20.3 |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
万千升 |
23.52 |
16.1 |
啤酒 |
万千升 |
6.02 |
40.1 |
纱 |
万吨 |
14.44 |
25.1 |
布 |
万米 |
4707.96 |
2.8 |
丝 |
吨 |
4877.91 |
15.6 |
服装 |
万件 |
5893.67 |
35.1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691.46 |
22.1 |
复合地板 |
万平方米 |
125.86 |
3.0 |
家具 |
万件 |
28.97 |
154.9 |
农用化肥(折纯) |
万吨 |
25.52 |
7.0 |
#氮肥(折含N 100%) |
万吨 |
22.11 |
17.7 |
磷肥(折合P2O5 100%) |
万吨 |
3.42 |
-32.7 |
塑料制品 |
万吨 |
12.23 |
78.8 |
水泥 |
万吨 |
183.82 |
12.5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84.38 |
17.7 |
平板玻璃 |
万重量箱 |
656.78 |
-16.7 |
钢材 |
万吨 |
15.26 |
15.5 |
铜材(铜加工材) |
万吨 |
13.34 |
19.2 |
铝材 |
万吨 |
1.05 |
45.2 |
电力电缆 |
万千米 |
0.83 |
-9.3 |
电光源(灯泡) |
万只 |
26722.85 |
25.4 |
建筑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列统建筑业企业266家,比上年增长10.8%。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8.16亿元,增长24.4%;竣工产值157.00亿元,增长38.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12.86万平方米,增长27.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28.23万平方米,增长17.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18.96万平方米,增长26.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8.6亿元,增长35.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实现投资740.43亿元,增长41.2%,占全部投资的92.7%。全年规模以上(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37个,累计实现投资528.33亿元,增长32.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城乡看,城镇完成450.75亿元,增长31.8%;农村非农户完成77.58亿元,增长33.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13.63亿元,增长2.3倍;第二产业完成334.22亿元,增长34.2%。其中工业完成330.48亿元,增长32.9%;第三产业完成180.48亿元,增长22.6%。
民营投资趋向活跃。全年50万元以上民营投资实现680.51亿元,增长36.1%。规模以上民营投资完成472.21亿元,增长35.8%,比规模以上投资增速高3.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投资的89.4%。其中私营个体投资实现356.58亿元,增长55.4%,占民营投资总量的75.5%。
房地产开发投资首超百亿元。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7.36亿元,增长34.8%。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581.76万平方米,增长29.1%。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222.83万平方米,增长27.9%。竣工各类商品房面积424.18万平方米,增长81.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33.72万平方米,增长76.3%。销售各类商品房540.33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23.10亿元,分别增长52.4%和85.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60.4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94.18亿元,分别增长46.0%和72.8%。
五、开发区经济
全市各开发区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开发区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全面推进,集聚效应日益彰显。全年基础设施投入26亿元,区内道路不断延伸和拓展,污水处理、道路绿化、亮化工程加快推进,电力管网设施、供热、污水处理等工程进展有序。各开发区基本达到“七通一平”,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新增进区项目238个,增长30.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7个,占新开工项目数的40.7%,同比增长21.3%。“赐富工业园”、“德华纺织”、“德力化纤”等,都是科技含量高、贡献率大的骨干项目。各开发区实行产业配套招商和一区多园、园中园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快产业集聚,完善项目配套,使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吸引力、企业发展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年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68.41亿元,增长10.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6.04亿元,增长11.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势头强劲。以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2.85亿元。年内新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批省级以上新产品88个。“浙江天能”、“精科互感”研发的数十种新产品,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实现新突破。全市形成6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区,其中2家获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3家获批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园内运营企业达120家,增长1.7倍。在“阿里巴巴”、“悦商”及“华军”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宿迁之后,又得到中国最大B
经济总量扩张明显,对全市发展贡献突出。全年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 512.53亿元,增长27.9%;实现工业增加值98.8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2.4%。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两亿元企业有24家,实现销售收入105.58亿元,占业务总收入的20.6%。其中:“绿陵”、“长江润发”、“德顺纺织”、“箭鹿”和“申禾”等企业销售收入超5亿元。对全市的财税贡献突出。开发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占全市50.1%。实现税收收入39.11亿元,增长38.2%,占全市47.3%。外向型经济不断提升。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07亿美元,增长43.1%,占全市的97.4%;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增长34.7%;新批外资注册资本2.76亿美元,全年新增26个出口超百万美元企业,其中出口超千万企业8个。园区吸引大批返乡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年末企业从业人员28.70万人,增长16.4%。其中外来务工人员近1.8万人。
图4 2004-2009年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图
图5 2004-2009年全市开发区年末从业人员图
六、邮政通信、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电信和邮政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6.15亿元,增长23.2%。其中电信业完成17.30亿元,增长22.9%。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54.0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5.13万户,下降18.4%;移动电话用户204.17万户,增长47.3%。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60亿元,增长25.6%;全市征订报刊4308.8万份,下降18.8%;全市完成特快专递50.30万件,增长7.8%。
图6 2004-2009年年末电话用户图
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城乡居民出行增多,旅客运输持续增长。全年旅客运输量9835万人次,增长4.5%;旅客周转量84.51亿人公里,增长9.9%。经济繁荣带动货运业增长。全年货运总量8309万吨,增长5.2%。其中公路货运总量6565万吨,增长6.0%;水上货运总量1744万吨,增长2.2%。全市货运周转量111.61亿吨公里,增长6.8%。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69.78亿吨公里,增长7.9%;水上货运周转量41.83亿吨公里,增长5.2%。港口货物吞吐量1387.62万吨,增长36.9%。
表3 2009年客货运输量及增幅表
指标 |
单位 |
实绩 |
比上年增长% |
货物运输总量 |
万 吨 |
8309 |
5.2 |
公路 |
万 吨 |
6565 |
6.0 |
水运 |
万 吨 |
1744 |
2.2 |
货物运输周转量 |
亿吨公里 |
111.61 |
6.8 |
公路 |
亿吨公里 |
69.78 |
7.9 |
水运 |
亿吨公里 |
41.83 |
5.2 |
旅客运输总量 |
万 人 |
9835 |
4.5 |
旅客运输周转量 |
亿人公里 |
84.51 |
9.9 |
旅游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17亿元,增长17.5%。接待国内游客427.74万人次,增长15.3%;国内旅游收入27.71亿元,增长17.9%。接待入境游客2.59万人次,增长7.6%;旅游创汇2130万美元,增长13.4%。主要旅游指标增幅持续领先全省。成功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在第三届中国品牌节上荣获“2009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称号;洪泽湖湿地成功创建为国家
七、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60亿元,增长19.2%。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城市实现零售额90.90亿元,增长21.5%;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143.70亿元,增长18.0%。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1.30亿元,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00亿元,增长34.0%。受汽车下乡、税费减免、以旧换新等促销政策推动,汽车销售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零售额15.20亿元,增长42.6%,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的28.3%。
图7 2004-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图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2323 万美元,增长31.0%。其中出口53534万美元,增长24.3%。全年利用外资实际到帐15100 万美元,增长35.3%。
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98.8,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跌1.2点,这是6年来CPI首次下降。从各月同比指数看,CPI先抑后扬,实现“V”型反转。2月起,CPI开始步入负增长并负增长态势不断扩大,至8月创全年降幅最大,9月起CPI负增长态势不断收窄,至12月CPI由负转正。
图8 2004-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图
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一升七降”格局。与上年相比,除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5点外,其余七大类价格均出现下降。分别是:食品价格下降0.8点,衣着价格下降2.0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1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2点,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8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3点,居住价格下降2.9点。
表4 2009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表
单位:%
指标 |
2009年 |
比2008年涨幅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2 |
-5.6 |
一、食品 |
-0.8 |
-11.3 |
其中:肉禽及其制品 |
-11.1 |
-29.4 |
油脂 |
-23.2 |
-39.5 |
蛋 |
-2.6 |
-7.8 |
水产品 |
1.4 |
-19.7 |
鲜菜 |
16.1 |
12.4 |
二、烟酒及用品 |
0.5 |
-1.7 |
三、衣着 |
-2.0 |
-1.0 |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0.1 |
-0.7 |
五、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0.2 |
-1.0 |
六、交通和通信 |
-0.8 |
0.2 |
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0.3 |
-1.0 |
八、居住 |
-2.9 |
-6.2 |
八、企业景气
全市经济呈现逐步回升的良好态势,企业发展景气状况不断好转,企业家对经济发展信心逐渐增强。年内两大综合景气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保回升态势,四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133.4,较上季度上升1.0点,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28.2点;企业家信心指数132.3,较上季度上升2.5点,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32.9点。
图9 2009年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走势图
九、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市规模继续扩展。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由建市初的180平方公里扩展至2108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覆盖率95.5%,建成区面积由13.30平方公里扩展到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4万人增加到46.5万人,城市化率37.7%,比1996年增加了25.2个百分点。城市道路里程809.50公里,增长11.4%;公交线路27条,公交线路运营里程855公里。
城市特色迅速显现。围绕“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定位和“一年城中园,二年园中城,三年基本构筑园林城市框架”的目标,城市生态特色迅速显现。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市区及县城的一批大型商贸设施投入运营。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市区第二水厂等重点水务工程进展顺利。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现场专家评审。一批生态环保型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25.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坚持推行“棋盘式”管理模式,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工作要求,全面深入开展精品城市创建活动,把城市管理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从中心城区向城乡接合部、农村延伸,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实施市区百栋楼体亮化节能改造和品位提升工程,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再次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沭阳县、泗阳县分别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和“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十、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跨上“百亿”平台。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30.23亿元,增长41.3%。按征收部门分:国税部门收入36.02亿元,增长33.2%;地税部门收入38.28亿元,增长32.3%;财政部门收入55.93亿元,增长54.6%。按税种分:增值税收入27.34亿元,增长53.1%;消费税收入7.13亿元,增长40.3%;营业税收入20.10亿元,增长37.0%;企业所得税收入12.21亿元,增长12.1%;个人所得税收入3.82亿元,增长0.6%。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3.07亿元,增长35.6%。其中:税收收入48.95亿元,增长36.7%,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7.6%;上划中央收入34.02亿元,增长30.0%;基金收入33.15亿元,增长70.5%。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5.62亿元,增长27.4%。其中,教育科学文化支出33.30亿元,增长2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77亿元,增长28.5%;医疗卫生支出7.21亿元,增长18.2%;环境保护支出3.94亿元,增长38.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14亿元,增长38.9%;农林水事务支出20.35亿元,增长34.9%。
图10 2004-2009年财政总收入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图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引进苏州五家农商行到宿设立分支机构,重组市国丰、城投、交投、水投、国投五大投融资平台,新成立5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担保机构,7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7.09亿元,比年初增加158.09亿元。其中:储蓄存款336.13亿元,增加64.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6.10亿元,比年初增加141.9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45.99亿元,增加61.18亿元;中长期贷款216.42亿元,增加80.80亿元。
表5 2009年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增幅表
单位:亿元
指标 |
年末数 |
比上年末增长% |
各项存款余额 |
607.09 |
35.7 |
其中:企业存款 |
145.10 |
54.9 |
储蓄存款 |
336.13 |
24.0 |
各项贷款余额 |
466.10 |
44.3 |
其中:短期贷款 |
245.99 |
33.5 |
中长期贷款 |
216.42 |
60.2 |
图11 2004-2009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增幅图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共有21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15.78亿元,增长25.7%。其中,财产险收入5.48亿元,寿险收入10.30亿元,分别增长22.7%和31.7%。保险赔付2.94亿元。其中财险赔付2.56亿元,增长22.5%;寿险赔付0.38亿元,增长14.2%;寿险到期给付1.19亿元,比上年少给付0.11亿元。
十一、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步。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达到130家,比上年净增23家,与南农大、南工大、南信大等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年共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余项,项目资金总额5500余万元,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4项,条件平台建设项目4项,其它支撑计划近百项。宿豫区和泗阳县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市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及时兑现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春秋两季累计发放免费教科书128万套。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连续五年保持苏北第一,高考本科达线突破万人大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两项工程”,惠及留守儿童10万余名、幼儿8万余名。10所职业学校被评为省三星级以上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通过国家高级技工学校验收,湖滨新城职教园区在校生超过3万人,全市普职比达到4.3:5.7。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市传染病防治中心投入运行,手足口病、甲型流感得到有效防控。新建乡镇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99家,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
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发展。大型音舞诗剧《虞美人》在宁首演,与电影《彭雪枫纵横江淮》、电视剧《美丽的中国结》同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在苏北率先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新发展农村用户13.9万户,市博物馆、名人馆免费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食品药品市场平稳有序,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的绵远小学、医院等6个项目在全省率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户数146.37万户,户籍人口540.6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6.09‰,死亡率6.89‰,人口自然增长率9.20‰。男女性别比106.04(女=100)。全市常住人口472.5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37.7%。
表6 2009年人口数及构成表
单位:人 |
||
指标 |
年末数 |
比重% |
全市户籍总人口 |
5406047 |
100.0 |
其中:城镇 |
2352796 |
43.5 |
乡村 |
3053251 |
56.5 |
其中:男性 |
2782321 |
51.5 |
女性 |
2623726 |
48.5 |
其中:18周岁以下 |
1163607 |
21.5 |
16-60岁 |
3542433 |
65.5 |
60岁以上 |
700007 |
13.0 |
全市列统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较多,职工收入大幅增长。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 20.52万人,比上年增加7581人。其中在岗职工19.95万人,比上年增加6714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7.15亿元,增长23.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811元,增长19.4%。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30元,增长11.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0%。从收入构成看,四大类收入“三升一降”。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人均分别为7828元、2549元和233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1%、17.1%和32.0%;财产性收入人均128元,比上年下降24.4%。全年人均消费支出8009元,增长9.6%。八大类消费呈“六升二降”格局,恩格尔系数为38.2%。人均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分别支出3063元、876元、498元、437元、1298元和1005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2%、15.0%、9.3%、35.1%、60.7%和5.2%。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09平方米,住房配套率48.0%。
图12 2004-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收支情况图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57元,增长12.0%,增幅列全省第一位,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四大类收入全面提升。其中工资性收入3126元,增长11.6%;家庭经营收入2720元,增长11.4%;财产性收入56元,增长32.2%;转移性收入156元,增长28.6%。全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28元,增长12.7%。八大类消费全面增长。其中食品1772元,增长8.6%;衣着258元,增长14.3%;居住570元,增长16.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82元, 增长14.6%;交通和通讯353元,增长9.1%;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604元,增长17.5%;医疗保健245元,增长26.1%;其他商品和服务44元, 增长19.1%。
图13 2004-2009年农民人均收支情况
就业与社会保障取得新成绩。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以创业促就业、增加投入保就业、政府购岗助就业等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全年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返乡农民工全部实现就业。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6709家、个体工商户4.86万户;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登记失业率3.1%。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全市“五险”扩面合计新增17.5万人,3.8万农村居民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8%以上。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提高到每月1028元,失业保险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1元,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20万元和10万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和13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700元和2100元,集中供养率达61%。新建经济适用房52.6万平方米,新筹集廉租住房874套,人均月收入低于450元、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6平方米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新增54.3万农村人口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注:1、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
2、2005年以来的地区生产总值数依据农业普查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调整,比原年报数据略高。
3、各项指标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