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车镇刘圩特色田园乡村
案例主体: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
案例简介:刘圩村通过资源整合、完善基础设施、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等举措,打造出村庄风貌好、环境卫生优、配套设施完善的宜居乡村。刘圩村已创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水美乡村。
一、基本情况
耿车镇刘圩村位于耿车镇南部,共有6个自然村庄,909户3986人,西接徐州市,东接三棵树乡,北接湖稍村与红卫村,距离镇区4.5公里,交通便利、村组文化遗存丰富、水系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
(一)强化责任抓落实
为切实做好刘圩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我镇提出了“政府主导、村为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在组织领导层面,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统筹安排人员、财力,加强督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在镇级层面,由各驻村领导带领3-5名机关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分包到村。在行政村层面,明确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在广大群众层面,做到干部带头,党员先行,激励群众自发参与治理。
(二)营造氛围抓宣传
我镇积极开展多途径宣传方式,让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入人心。一是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单、墙体广告、流动喇叭等形式进行大范围宣传。二是以村组保洁员为传话筒,采用入户宣传讲解的方式进行定点范围宣传。三是积极开展“家家爱整洁”、“垃圾分类家庭示范户”等评比活动,积极发动村民响应宣传,保持家庭内环境卫生整洁,对获奖家庭发放洗衣粉等生活用品等奖励,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三)积极行动抓落实
刘圩村以“沟渠河塘见清水、村庄环境大改变”为目标,深入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围绕水圩文化,进行水系修复,共整治废弃汪塘5个,改厕500余户,疏浚和整治河道6条,底泥修复3个点位,并建立健全村级和组级垃圾收运体系。深挖村庄资源禀赋,打造复原“天圆”“地方”两口古井, 同时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66盏,建设亭台、景观桥、亲水平台、停车场、休闲健身广场、乡村舞台和前王老宅,建有一座日处理100吨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并配套铺设2200米污水管网,道路硬化2000米,种植水生植物,植绿化5000余颗,屋面、墙体出新超15000平方;2019年结合农房改善项目,建设刘圩新型农村社区,共改善310户,同步配建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活动广场、公交站台等。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改善农村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
(四)注重长效抓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镇更加重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对镇区环境卫生考核办法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每月对保洁员、垃圾分拣员工作进行考核通报,对优秀保洁员和优秀垃圾分拣员进行奖励。定期对各村居环境卫生进行督查通报,并第一时间落实责任部门进行整改。举办村居环境卫生观摩评比活动,让各村居了解各自差距,落后村居自觉主动优秀村居看齐,学习经验。
三、经验启示
(一)挖掘乡村文化。注重对村庄水圩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挖掘,这是村庄的内涵提升,同时也更能让村民找到整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村民共建共享的意识会更强,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在向村民们挖掘村庄历史文化时得到了村民的认同,建设刘圩历史文化展馆时也向村民们征求了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村民们大力支持。
(二)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道路、管网、节点、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要求。
(三)水系整治再现水圩。刘圩是典型的水圩型自然村,而且是南北两个循环的“8”字型水圩。在村庄南段和北段与区域水系九支渠连接,达到活水连通的目的,便于保持水质和水量。以开挖、疏通的方式联通水系,水体岸边布置柳树、枫杨等乔木,适当配植果树,形成滨水绿化休闲景观。
(四)充分利用镇域资源。耿车建设项目众多,很多改造项目的原有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镇区街道改造,将原人行道的地砖转运铺设在刘圩村再利用;耿龙路绿化改造,将路两侧的绿化苗木移植到刘圩村进行种植,实现镇域资源充分利用。
(五)保护村庄原有树种。苏北常见的60余种树木,刘圩村庄内有近45种,自然形成苏北乡土树种植物园。村内常见柿树、桃树、枣树、樱桃、核桃树、石榴树、李子树、樱花、桂花、泡桐、百年榆树、杨树、柳树、紫薇、紫叶李等。在村庄改造建设中,注重对乡土树种的保护,特别是对百年榆树、柘数、金银花等珍贵树种的发现和保护;对村内树种进行挂牌,形成村庄内的植物科普园。
(六)切实考虑群众需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为了解决生活污水问题,我们建设了微动力污水处理厂和公厕;为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我们硬化道路、美化道路,建设停车场、安装太阳能路灯;为了美化家园和生活需要,我们进行屋面和外墙出新,同时给村民门前留有蔬菜种植的空间;绿化方面,考虑到群众切实需要,多栽植果树少栽植景观树木;考虑村民休憩健身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我们建设了亭台、健身广场和乡村舞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