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乡村·匠心故事”系列报道
黏土捏出“非遗结晶”

“乡村·匠心故事”系列报道|黏土捏出“非遗结晶”

发布日期: 2025-07-25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7月22日下午,阳光斜射进宿迁市湖滨新区晓店中心小学教学楼4楼的教室,将教室染成温暖的金色。教室四周的陈列架上,“多肉”“蘑菇”“水果”等泥塑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在光影的映衬下栩栩如生,这些由赵玲创作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承载着一位非遗传承人不寻常的匠心。

赵玲坐在桌前,双手反复拉扯着一团黏土。“醒泥是关键的第一步,要把黏土反复拉扯几次,然后再把它搓成球形,得用点力气,不然后期容易出现裂纹。”她一边操作,一边向笔者讲解。

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小就热爱美术的赵玲邂逅了非遗泥塑,那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瞬间吸引了她的目光。“第一次看到那些精美的泥塑作品,我就挪不开眼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赵玲的眼中依然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我现在做的是一个‘仿真见手青’,每次在做新作品之前,我都会找一些资料,比如图片、视频等,仔细观察其形态、尺寸和颜色,然后才开始制作。”赵玲边说边调整“菌盖”的形状,一只手轻捏黏土,另一只手不断按压。赵玲回忆,自学之路艰难,在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网络上的教学视频和专业的技法书籍成了她的“良师”。她反复观看视频,仔细钻研书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凭借着对泥塑的热爱之情,她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掌握了基本技法。

掌握基本技法后,赵玲并未满足,她发现传统泥塑虽底蕴深厚,但陶土色的泥人对年轻群体吸引力有限,而市面上已有的“多肉”“蘑菇”等彩塑题材虽受欢迎,却缺乏更细腻的艺术手法,于是她决定在延续这些成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凭借自身的美术功底优化造型细节,用更丰富的色彩体系重塑传统质感。

陈列架上色彩明艳的“多肉”、纹理逼真的“鹅膏菌”,正是赵玲在基础题材上深耕的成果,这些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认可:“仿真蘑菇”被北京一家文创店相中并开发为商品、“蘑菇冰箱贴”成为云南大理的热门旅游纪念品……这些作品让非遗泥塑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生活。

作品打开了市场,新的挑战却接踵而至,与很多手工艺品一样,销售是摆在泥塑匠人面前的一大难题。“不少手工艺品都缺销售渠道,好作品卖不出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购买赵玲的作品,成了赵玲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她开通了线上销售的渠道,通过分享作品积累客源,成功实现了“手艺变现”。

除了市场挑战,泥塑的传承同样面临困境。“来学习的人不少,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做泥塑不难,难的是坚持,没有热爱根本撑不下去。”赵玲表示,泥塑的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坚持。为此,身为美术老师的她将泥塑融入日常教学,在社团活动时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泥塑,期盼着把“非遗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中。

在坚守传承的同时,赵玲还不忘带动身边的人学习制作泥塑。“有几位邻居经常来看我做泥塑,我便鼓励她们尝试,她们在家带孩子,做泥塑的时间灵活,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增加收入。”赵玲说。

谈及未来,赵玲眼中闪烁着光芒,她计划结合宿迁本地文化特色,创作新的泥塑作品。“宿迁有很多独特的文化元素,我想把它们融入泥塑,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了解宿迁。”赵玲说。

采访手记:赵玲对泥塑的热爱,从指尖流淌至作品。在非遗传承面临挑战的当下,她以创新表达契合市场需求,更不忘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这份对匠心的执着、对文化的担当,令人动容。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赵玲这样守正创新的匠人,让非遗薪火相传、焕发新生。(云春燕 徐欢 王章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