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8月29日上午9:30
地点:国际饭店三楼中华厅
主持人:熊磊 宿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发布人:王占武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孙晓林 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郑思广 市水利局副局长
卢勇市 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石俊杰 泗洪县委副书记
吴羡 市洋河新区四级调研员
【熊磊】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推动宿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3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专场。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占武,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晓林,市水利局副局长郑思广,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卢勇,泗洪县委副书记石俊杰,市洋河新区四级调研员吴羡,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宿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占武同志介绍我市推动乡村振兴的总体情况和下一步重点工作。
【王占武】
首先,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宿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征程我国“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和重点任务。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统揽,聚力建设农业强市,全力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为全省“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作出了宿迁贡献。今年上半年,全市“三农”工作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230.7亿元、129亿元,可比增幅均为4.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紧盯国之大者抓落实,坚决守牢稳产保供底线。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方案,逐级压实“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责任,上半年粮食生产首战告捷,夏粮面积444.7万亩、同比增加0.8万亩,总产量171.7万吨、同比增加0.2万吨;生猪出栏量155万头、存栏量178.4万头,分别同比增长15.7%、3.2%,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力夯实农田基础支撑。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今年以来,新建成高标准农田47.8万亩,完成投资12.9亿元,同比增长3.3%,全市高标准农田累计占比达76.2%。加快提升科技兴农水平。出台种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自主培育肉鸭品种“益扬一号”通过农业农村部核验,将成为全国首个优质小体型白羽肉鸭新品种。抓实农机“两项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建设,全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68%。
二是聚焦共同富裕强基础,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守规模性返贫底线。常态开展“五看一查一帮助”活动,今年先后排查解决疑似辍学、因病减收等问题800个;对“十三五”原建档立卡户继续执行市级“三代一补一资助”政策,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1.4亿元。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推进资产倍增、能力提升、管理提优、暖心富民“四项工程”,拓展村企联建、联营联建、挂村帮促等路径,上半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53.3万元。多渠道推进农民增收。以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为引领,建成联农带农产业化联合体39家,带动8万多户农户成为产业链“合伙人”,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万元,同比增长6.9%。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为1.56:1,全省最优。接续推进片区开发。制定三大片区“十四五”整体帮扶规划,编制完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三大领域项目清单,今年编排实施项目109个,完成投资11.52亿元。
三是坚持全链发展提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抓项目稳投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三群四链”建设。上半年,全市在建农业重大项目139个,年度计划投资128.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5个;稻米产业链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达476.1亿元、同比增长11.8%。抓园区促集聚。国家、省、市三级产业园体系进一步健全,今年来,新纳入创建市级园区名单5家。推动农产品加工、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优先落户园区,上半年,全市在建农业重大项目落户园区45个。抓企业提能级。实施农业龙头企业“2310”(即到2025年,全市培育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2家、20亿元以上3家、10亿元以上10家)培育行动,建立重点企业培育目录库、发展问题清单等“三库四清单”工作体系。上半年,全市7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171亿元、同比增长6.6%;累计挂牌创业板、新三板、江苏股权交易中心的农业企业91家,居全省前三。抓融合拓内涵。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网络销售加快复苏,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综合收入27亿元,增长42%,农产品网络销售105亿元、增长31.4%。持续加大“宿有千香”品牌打造,组织2023宿有千香·霸王蟹春季产销对接活动,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8亿元,同比增长26.7%。
四是聚力乡村建设增颜值,积极打造和美乡村典范。高标准推进环境改善。集成布局改厕、污水和垃圾治理等项目资源,片区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602公里(口径截至2022年12月底),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比例、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累计改建农村户厕7.6万户。高质量打造黄河廊道。编排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农村段)重点建设项目九类139个,年度计划投资155.8亿元,同比增长5.5%。目前完成投资69.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4.9%,廊道城乡融合示范样板初步展现。高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持续扩大“清单制”“积分制”成效,全市“清单制”推广行政村覆盖率100%,“积分制”30%以上。试点数字乡村治理,探索实施“以物替人”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五是注重系统集成促改革,深度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推进改革集成。今年承担省以上涉农改革事项19项,在全省率先实施农业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累计办理农业设施所有权证书62本,发放贷款1.24亿元;创新推出“农园贷”“一村一品贷”等特色贷款,支持农业主体融资42.1亿元。打造改革品牌。获省推荐以公共空间治理为主题申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创新推广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版图表工作法,积极探索乡村“三生”融合新路径。累计完成乡村公共空间治理项目4043个,完成投资398.1亿元。稳固改革基础。稳妥推进“三块地”改革,探索实施宅基地地票、房票“双票制”,累计制发房票42张、地票328张,改革经验获农业农村部肯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实现县区全覆盖,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55宗、2240亩,亩均最高成交价32万元。扎实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事权”清单,上半年,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成交额突破20.9亿元,同比增长184%。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立足优势点、找准发力点、提升薄弱点,坚定不移走好农业强市之路,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一是打造高质高效产业,加快培育农业强市“增长极”。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按照园区化、融合化重点方向,推动全供应链优化、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品牌效益。守住面积和产量“两道关口”。统筹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确保粮食和蔬菜面积稳定在900万亩、14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400万吨、150万吨以上。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与改造提标工程,年内新(改)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以上。加快建设分子育种公共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种源创新能力。坚持群链和品牌“两大方向”。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更大力度开展群链招商,推动“三群四链”延链强链。年内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超940亿元。启动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宿有千香”品牌影响力。
二是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积极探索农业强市“新路径”。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整体推进厕所革命。以行政村为单元,实施整镇整村推进,着力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户厕改一个、成一个。年内完成5.9万户农村户厕改建。加快提升村庄环境。坚持全域推进乡村环境整治,着眼“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村庄垃圾清理行动,切实提升村庄环境质量。集成打造美丽乡村。按照“点线示范创建、面上集成推进、打造美丽组团”路径,重点围绕黄河廊道、“醉美湖湾”等重点区域,统筹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成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绿美乡村、水美乡村,形成和美乡村组团示范引领。
三是做好富裕富足文章,不断提升农业强市“含金量”。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进一步强化监测帮促,健全农民增收机制,推动集体经济稳健发展。不断拓展富民渠道。常态开展“五看一查一帮助”,精准落实“三代一补一资助”等低收入人口帮促政策。以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为统领,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持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支持力度,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高增速。持续提升善治水平。不断探索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模式,放大清单制、红黑榜等有效经验,规范提升积分制等做法,常态化抓好农业农村本质安全。年内运用积分制管理的村达200个以上。推动村居多元增收。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四项工程,推广“小田并大田”改革经验,拓展土地托管等发展路径,确保年内村均经营性收入增幅超10%。激发农村改革动力。持续跟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申创,推进“空间+”集成探索,有序引导“土地位移”,探索空间资源整合新路径;推进“资源代管”“农事托管”,探索空间资源多元化经营新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熊磊】
谢谢王局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谢谢合作。第一个问题。
【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是中新社的记者,加强村镇建设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请问我市在加强和推进村镇建设中有哪些举措和成效?谢谢。
【熊磊】好的,这个问题请市住建局副局长孙晓林同志回答。
【孙晓林】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由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全市村镇建设工作相关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资规、住建等部门协同配合,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以农房改善、高标准良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特色田园乡村、小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局村镇建设的工作则主要集中于夯实新四类人员农民住有所居的安全底线,塑造农村铸根留魂、创新发展的特色发展及推进新型城镇化镇域示范——小城市建设,从而助力、聚力于宿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是围绕“镇”有示范,加快小城市建设发展。2021年以来,我市集中力量建设龙河镇、来龙镇、贤官镇、马厂镇、高墟镇、王集镇、新袁镇、双沟镇、界集镇等九个小城市。健全“一套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小城市建设纳入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成立小城市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资规、住建、农业农村、交通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全力推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小城市建设发展实施意见、二十条政策,在编制小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落实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六大工程”,编排和实施产业发展、居住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特色风貌塑造等六大类工程600多个。
经过近2年努力,小城市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9个小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18.73亿元、同比增长19.66%,建成区人口达32.27万人。产业发展提质增速,建成百亿级项目1个、十亿级项目12个;今年新启动十亿级项目9个、亿元以上项目65个,上半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06.17亿元、同比增长31.7%,贤官镇工业开票破百亿大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建设农房项目30个,27个农房改善安置点投入使用;实施居住改善项目53个,35个项目建成使用。人居环境不断提升,46个人居环境项目建成使用,小城市整体建成区绿地率达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小城市赋权工作方案,建设公共服务项目87个,推进教育、医疗、便民服务、养老、文体、商贸等“六个中心”建设全覆盖。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实施151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道路施工超300公里,新建及改造污水处理厂7座。特色风貌持续塑造,实施特色风貌塑造项目29个。
二是围绕“村”有特色,加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协同推进,邀请专家团队规划设计、进行指导,通过全域调研、重点培育、示范建设,全市共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7个,11个村庄被认定为省级传统村落。坚持产业引领、促进富民增收,指导村庄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借助电商平台等做好“土特产”文章,4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去年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59万元。致力生态宜居、提升村容村貌,指导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比如泗阳县12个特色田园乡村铺设生产和生活道路超32公里,安装路灯634盏;宿豫区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42%、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97.36%,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等次。推进文化铸魂、涵养文明新风,指导村庄挖掘古树、老屋、传统手艺等乡土文化,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最美庭院等评选,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是围绕“户”有所居,筑牢农村住房安全底线。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市排查行政村范围内各类房屋51.14万户,鉴定为C、D级危房1687户,对鉴定存在隐患的房屋,指导县区落实“属地负责+行业督导”工作机制,结合农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一户一策”制定整治方案,采取加固改造、原址翻建、选址新建、拆除等措施,完成1687户农村C、D级危房整治,农村危房整治进度,特别是采取工程措施彻底整治危房的力度得到省厅肯定并在全省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稳步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动态排查出”新四类人员“,即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群体危房104户,按照“严格审查,身份认定、分类改造、质安督查、把关验收、资金拨付”的程序有序实施改造。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省市相关会议精神,进一步做细做实做优村镇建设工作,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宿迁画卷贡献住建力量。
一是进一步推进新型现代化小城市建设。突出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责任化落实,持续推进小城市产业发展、居住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特色风貌塑造等项目,提升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大政策扶持,持续强化小城市建设发展的土地保障、财政支持、金融扶持,支持贤官镇、王集镇争创全省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健全长效机制,在完成小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推动项目建设、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目标考核等常态化,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新型现代化小城市。
二是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面上创建,深入摸排地理条件优、资源禀赋好且产业、生态、文化等特色明显、村落肌理清晰良好的村庄,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确保年内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个,同时对已命名特色田园乡村进行跟踪指导和回顾评价,加强动态管理。扎实推进省级传统村落创建,按照“红色历史引领,乡土文化映衬,地方特色彰显”的思路,加强村落内具有特色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要素和非遗项目保护,突出抓好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依托我市烈士陵园、红色名人故居、红色地名、红色场馆等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红色传统村落。
三是常态化开展农村危房排查整治。健全住建部门主导,乡镇挂牌销号,农房、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力参与的农村危房常态化排查发现和整治机制,做到隐患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置,严厉打击未批先建、批少建多、转包和违法分包、无资质设计和施工,严肃查处危害使用安全的违法建设、违规改造、擅自改变用途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户的安全意识,引导农户开展自查,积极参与日常监管。加强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纳入改造计划并实施改造,确保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资金拨付以及信息系统录入,做到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排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改尽改、动态清零。
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熊磊】谢谢孙局长回答。下一个问题。
【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是现代快报的记者,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请问水利部门采取哪些措施助力建设农业强市和乡村振兴发展?谢谢。
【熊磊】好的,这个问题请市水利局副局长郑思广同志回答。
【郑思广】
近年来,市水利局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围绕农业强市目标,不断夯实新时代“鱼米之乡”水利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做好乡村振兴“水文章”。
——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大中型灌区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战场。市水利局坚持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一是加快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指导泗洪县优化整合中小型灌区,形成“1大6中”灌区格局,76.6万亩濉汴河灌区成功进入水利部大型灌区名录,宿城区整合82.2万亩古黄河灌区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即将公示名录。以灌区整合为契机,加快推进濉汴河、古黄河、沂北、淮西等灌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全面摸清农田灌溉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发展需求潜力,编制完成农田灌溉发展规划,保证灌溉需要。二是加快灌区工程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资金6.3亿元,实施了来龙、红旗、曹庙、蔡圩等4个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新(拆、改)建泵站33座、涵闸等配套建筑物390座,改造渠道128.9公里,整治排涝沟157.2公里,项目实施后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7。三是开展标准化管理,提升灌区管理服务能力。围绕“健全组织、安全运行、用水科学、经费落实”等要求,加快推进灌区标准化管理,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加强农田灌溉计划供水,实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积极开展节水型灌区建设,船行、来龙、柴塘、皂河、柴沂、红旗、曹庙等7个灌区被评为国家节水型灌区。
——深入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水美乡村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水环境是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的强大驱动。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水环境,市水利局着力加快建设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农村骨干河道、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一是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和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市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与管护的实施意见》,明确“一年攻坚、两年突破、三年冲刺、四年巩固”推进思路,市水利局编制《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细化分类分级建设标准,全面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市已累计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923公里(截至2023年7月底),有效提升了河道引排能力,显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河道指标站稳全省第一梯队。二是推进农村骨干河道治理。农村骨干河道是宿迁河网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骨干河道治理事关防洪保安、事关供水保障、事关粮食安全、事关民生福祉。市政府将农村骨干河道治理列为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市水利局依托国家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进安东河、岔流新开河、拦山河、利民河等4条农村骨干河道治理,总投资6.4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村骨干河道治理75公里。已治理河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有效改善区域引排条件和水系连通状况。三是着力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市水利局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部署,统筹相关部门及社会资本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十四五”以来实施宋庄、西民便河、三棵树、利民河等4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整村、整片一体化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创成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13条,水土保持率达97.15%,市水利局获评2022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
下一步,市水利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做好农村水利设施基础保障,努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突出长远发展,紧盯规划计划执行
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引领作用,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为项目落地打好基础。开展骆马湖、新沂河提标、淮西洼地、柴米河、溧河洼等治理工程研究。深化西民便河治理工程布局方案研究,争取高松河项目批复建设。推进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组织做好现代化水网规划、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编制,为宿迁水利长远发展积蓄动力。加快实施年度6大类79项重点水利项目,推进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项目,抢抓岔流新开河治理、拦山河治理、利民河治理、淮洪站更新改造、安东河治理等工程进度,确保完成42亿元年度建设任务。
——突出惠民利民,抓实民生水利建设
切实保障水利发展服务民生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推进濉汴河、古黄河、淮西等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前期工作,高标准实施来龙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蔡圩灌区节水改造等2个在建灌区项目,确保完成1.17亿年度建设任务。继续保持奋斗姿态,坚持开展“四年攻坚行动”,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设农村生态河道3700公里。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以流域为单元,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合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目标,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熊磊】谢谢郑局长回答。下一个问题。
【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是江苏广电总台的记者,请问我市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计划如何升级改造?谢谢。
【熊磊】好的,这个问题请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卢勇同志回答。
【卢勇】
近年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抓实抓细,按照“生态宿迁、农路畅行”生态富民廊道的构想,围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持续推进“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模式,高质量推进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优化农村公路路网。以推进规划发展村庄双车道四级公路通达,完善产业、旅游、文化等重要经济节点道路建设为重点,“十四五”以来,我市共新、改建农村公路524公里,改建农桥120座,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700公里,累计投资2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474公里、位居全省第5位。实现“五个一百”: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率100%、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覆盖率100%、镇村公交覆盖率100%、农村公路列养率100%。为全面服务百姓出行、群众富民增收、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引领。
二是提升农村公路品质,创建“美丽农村路”。按照“夯实公路基础、美化路域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助推乡村振兴”的总体工作思路,至2025年,全市创建2000公里以上“美丽农村路”,实现“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特色”,通过创建活动推动“四好农村路”更高质量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农村公路服务乡村振兴新样板。2022年已建成300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都有“美丽农村路”。
三是深化“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放大示范引领效应。全面深化“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模式,提升沭阳县、宿城区“农路+电商”,泗阳县、宿豫区“农路+产业”,泗洪县“农路+生态”等工作成效。其中,宿豫区“农路+”融合发展模式作为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江苏成功案例推广,沭阳县、宿豫区“农路+”融合发展模式入选交通部智库报告。
四是构建交邮融合新模式,推动服务便民惠民。通过农村“客运+物流+邮政+电商”融合方式,实现村组物流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快递规模小、区域分散导致的配送成本高等难题,有效提高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依托乡镇客运站建立“乡镇农村物流服务中心”,集邮件的整合、分发、收集等功能为一体,形成分片、定班、按时统一配送的运营模式,解决农村物流快递运输“到镇不到村”状况,加快推进农村客货运输“零距离、门到门”终端服务一体化。
下一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继续秉承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宗旨、围绕人民群众更高水平出行的新需求、新期盼,抓建设、优管理、强服务,推动城乡一体、服务均等,促进人享其行、物优其流,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公路领域改革创新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宿迁方案”、贡献“宿迁智慧”。一是高标准实施农村公路建设。2023年继续投入9.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23公里、改造桥梁31座、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2795公里,目前各项工程均超序时推进。二是高效能开展农村公路管养。优化农村公路“路长制”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公路“路长制”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面提升养护精细化水平;加大养护工程投入,年内再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590公里以上。三是高品质推动农村公路示范创建。继续实施“美丽农村路”建设,年内再建设500公里“美丽农村路”。精心打造市级农村公路优秀品牌、市级“美丽农村路”和“平安放心路”样板路,积极争创省级优秀品牌和样板路。四是高质量促进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公路路网更好地与乡村振兴、国土空间、镇村布局相衔接,推动农村公路与地方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客运物流相融合,积极探索“农村公路+产业”“农村公路+旅游”等数字化服务模式,为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多作交通贡献!
谢谢大家!
【熊磊】谢谢卢局长回答。下一个问题。
【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是扬子晚报的记者,据了解,泗洪也确立了建设最富活力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发展定位,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请问目前成效如何?谢谢。
【熊磊】好的,这个问题请泗洪县委副书记石俊杰同志回答。
【石俊杰】
近年来,泗洪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先后获得全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等3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2022年我县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进入全省综合排名第一等次、位列全市高质量考核第一名,赛迪乡村振兴全国百强县榜单第30位。
一是聚焦“农业强”,全力构建实力强劲的大产业。我们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政治责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0.79万亩、建成率81.13%,粮食产量稳定在126万吨、位列全省县级前三,河蟹出口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泗洪县关于加快农业强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设立1亿元“农业强县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四群六链”全产业链建设,今年以来新签约2000万元以上农业重大项目41个(其中亿元以上7个),计划总投资26.54亿元。深入实施“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拥有有效“二品一标”农产品173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5.18%,荣获国家级品牌农业示范县。
二是聚焦“农村美”,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的大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成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6个,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1.56%,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6个、省级绿美村庄9个。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获评国家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乡镇5个。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成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5个、省级休闲农业“一园两基地”4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9个,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486.3万人次,同比增长60.8%,实现旅游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50.3%。
三是聚焦“农民富”,奋力夺取共同富裕的大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返贫监测和帮促力度,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地、钱、人”瓶颈制约,纵深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集成改革,创新开展“强村贷”“生态农融仓”“绿票”等改革试点,探索推行“村企联建”“村域抱团”“强村公司”“共享厂房”等模式,1-7月份全县涉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7.05亿元、村均收入58.41万元。深入开展“创赢泗洪”创业富民行动,创成市级以上创业基地11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53个,新增“三来一加”项目251个,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51:1。
下一步,泗洪县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打造最富活力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瞄准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的目标定位,奋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颜值农村,培育高素质农民,苦干实干,务实落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泗洪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是在稳产保供上展现更大作为。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今年6.94万亩高标准农田、蔡圩灌区等项目建设,让粮田变“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同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快推进相关问题整改,确保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向好。
二是在产业振兴上展现更大作为。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紧扣“四群六链”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确保年内新签约2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不低于50个、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坚持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建立起完善的“泗洪大米”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将“泗洪大米”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同时做大做强泗洪大闸蟹、小龙虾、碧根果、生猪等特经特粮产业,持续擦亮泗洪特色农业品牌。
三是在宜居宜业上展现更大作为。深入学习借鉴和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牵引抓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今年重点做好农村垃圾治理、厕所提质、生活污水治理、河塘沟渠综合整治等九大工程,加快打造美丽乡村的“泗洪样板”。
四是在强村富民上展现更大作为。深入开展“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行动和“支部擂台赛项目”强村行动,确保年内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居占比超85%。充分发挥“五方挂钩”机制,积极策应省人大办公厅等后方帮促单位,加大西南岗、成子湖两大片区整体帮促力度,抓好省人大重点督办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熊磊】谢谢石书记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是新华日报的记者,我想了解一下洋河新区近阶段及今后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谢谢。
【熊磊】好的,这个问题请市洋河新区四级调研员吴羡同志回答。
【吴羡】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推进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我区在乡村振兴上主要取得以下几点成绩:一是项目推进实现了新突破。以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开展“双做双强助百企”活动,全区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洋河股份智慧酿造项目投产达效,10万吨陶坛库等项目加快推进;新落户宏亚包装、斯味特果酒等10亿元项目;福瑞斯气调保鲜库等项目投产,万亩酿酒原粮基地基本建成。已获批1个国家地理商标,5个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南农宿迁院获批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二是城乡发展展现了新面貌。以古黄河生态廊道为纽带,推进沿线酒文化旅游区、古镇文化旅游区、农耕文化旅游区建设,构建了“一带三区”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了闸圩、金沟等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打造梁庄村等3个特色生态宜居村。三是民计民生增添了新福祉。实施低收入人口动态认定“一门办理、一网办理、一次办理”的模式,让困难群众获得救助不等待、不烦心。推行主动发现机制,让“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推动综合救助,保证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进一步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实施办法,使低收入人口及时享受社会救助政策,切实兜牢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底线。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工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00余人。落实“头雁竞飞”重点村“四个一”推进举措,搭建“头雁竞飞”擂台,截至目前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17.9%。四是乡村改革激发了新活力。把乡村振兴作为“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主阵地,制定实施重点改革任务43项,6项列入市年度任务清单。完成两批次20项制度集成创新,从制度层面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多条线激发乡村发展动力。五是乡村治理开创了新格局。开展“五强五突破”作风提优行动,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力、改革创新力、履职担当力、工作执行力、文化凝聚力。提高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水平,提高村民的参与度。
我区今后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产业先行,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以江苏省酿造产业园区为核心,完善配套建设四个专业园区,构建“一区四园”发展新格局,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的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农业+酒庄”“农业+旅游”战略,盘活现有农业农村资源,规划建设洋河酒庄、酿造小镇等项目,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优势。全力打造集聚多元旅游产业的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将酒文化体验与乡村田园观光相结合,丰富文旅项目内涵,打造乡村振兴发展增收新渠道。充分利用境内运河岸线和道路资源,规划建设洋河港,发展高端临港产业,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是坚持融合发展,筑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支柱。立足原有农业项目产业优势,延伸精深加工链条、植入生态旅游元素,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瓶颈。加快建设中翊食品等项目,保障猎锋啤酒等项目运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好“农旅”融合文章,整合资源,串联神农时代文化旅游区等精品旅游线路,释放现代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价值。发展民宿、露营等新业态,办好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提升洋河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徐淮路”等重点线路,着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房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好,将重点线路、工作串联推进,不断推进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三是坚持富民强村,提升乡村振兴发展新品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深入开展“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工作,立足区位、资源等优势,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切实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营、村户联结”等村集体经济增收有效途径,鼓励村居发展特色产业,力争年内实现经济强村、百万收入以上村数量倍增。抓实富民项目。坚持把酿造产业链发展作为最大的富民途径,延伸酿造产业链条,发挥第二产业的富民增收作用。遴选一批成长性好、实力较强、有特色品牌的企业予以精准扶持、重点培育,推动传统小酒企变身富民大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按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发展新模式,强化科技赋能,运用科研推动洋河苹果、葡萄等转化为产业品牌。围绕斯味特等大型农业项目探索“合作社+企业+基地”的共建模式,扩大发展路径,破解发展瓶颈。同时在发展中植入新型富民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村合作社和项目公司,建立全民就业、创业扶持、集体股权分红等全面立体的富民体系,让农民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职业,进一步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熊磊】谢谢吴主任回答。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在会后与有关部门、县区(功能区)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