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3年8月22日9:30
地 点:国际饭店华东厅
主持人:尹者刚 宿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发布人:谷航林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
刘 浩 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凌志娟 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刘 洪 市行政审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成海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级调研员
宋善忠 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封其兵 泗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崔广全 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尹者刚】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推动宿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全力做优营商环境专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去年以来,我市坚持系统谋划,强化指标调度,深化改革创新,固化长效机制,全力推动营商环境站稳全省第一方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 谷航林,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刘浩,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凌志娟,市行政审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级调研员 张成海,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宋善忠,泗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封其兵,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崔广全,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做优营商环境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谷航林同志发布全市营商环境工作重要举措、创新做法、积极成效等相关情况。
【谷航林】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抓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和内生动力。聚焦建设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城市,我市持续深化投资顺心、服务贴心、创业安心、发展放心、生活舒心的“五心”服务,全力打造“宿迁速办”“宿迁帮办”“宿迁免费办”营商环境品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场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多项改革举措得到省级以上推广表彰,其中不动产登记信息集成共享获自然资源部表彰,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投标电子保函做法、企业电子档案登记经验、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等多项创新举措获全省复制推广。在全省营商环境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有市场经营主体86.22万户,同比增长14.11 %。今年新增市场经营主体6.49万户,同比增长29.54%。下面,我就全市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五个环境”建设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打造综合更优的政策环境,保障“投资顺心”
一是持续完善“1+9+N”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支撑体系。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印发宿迁市优化营商环境“五心”服务承诺清单,每年向社会公开承诺100条服务举措,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推动服务迭代升级;9个县(区)、功能区分别制定年度任务清单,每年任务总计600余项;市各职能部门出台金融、税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政务服务等领域实施方案,提供精准、精细化服务。今年初,我市出台全面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30条政策措施,以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
二是不断丰富“免费办”内涵。率先在全省实现工业企业、小微企业注册和前期建设阶段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聚焦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6个领域,不定期开展全市涉企收费专项整治行动。2012年至2023年,一直保持在全省“收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收费负担最轻”的政策环境。
三是扎实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坚持高位统筹,形成“市领导+牵头部门+责任单位”的“1+1+N”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全量式、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调度,以“四办”联动强化督查问效,即市督查办(“两办”督查室)、作风办、巡察办、营商办联合,真督实查推进营商环境各项措施落地生效。打造政策查询、订阅、匹配、推送、宣贯一站式企业服务“云平台”,截至7月底,平台注册规上企业3683户,累计归集政策11948项,向企业推送数据62518次。今年落实免申即享资金5040万元,全市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增值税留抵退税9.79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6.88亿元。
二、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保障“服务贴心”
一是擦亮“宿迁速办”品牌。省内首创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建设“宿迁速办”服务中心,对未实现互联互通的审批系统开设“市长账号”,通过“超级管理员”归集“孤岛”数据,自动将电子证照推送至申报端。目前已实现700余万次申报材料免提交,全市5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0.5个工作日办结。打造“宿心办”APP,接入市区、县区457项服务,企业可以完成从开办、招聘、纳税到注销的全链条事项。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全市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均设立全科窗口,进一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便民服务“全覆盖”。
二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免审项目清单,开展“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实行联合验收,工业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在47个工作日内完成,比省级要求缩短53%。推行“远程踏勘”改革,在工程建设项目部分环节实现“不见面”勘验。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共用,已在全市8个开发区700余个项目实现评估成果共享,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全覆盖。开展市级以上园区“开门接电”服务,平均接电距离缩短至29.42米,同比下降超70%。推动“水电气讯”联办,已为1.8万群众提供“不动产+供电”联合过户服务。常态化开展工业企业按幢按层登记业务,截至目前,共为72家企业提供按幢按层登记服务,核发556本不动产权证书,破解企业抵押融资难题。
三是提升政务热线服务水平。通过政务热线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设立12345热线企业服务专席,由各部门“政策专员”进行解答和办理,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今年以来,热线实时接通率、服务满意率均在95%以上。同时配合省政务办打造“热线百科”,参与创建海量“企服类”政务信息和热门政策问答,满足经营主体搜索、查询、咨询需要,提升热线服务供给能力。
三、优化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障“创业安心”
一是加强司法保护。上线运行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形成“查询+沟通+办理”的涉企司法服务一体化平台,目前累计办理涉企事项近100件。开通跨域立案、网上立案、自助立案等多渠道立案方式,制定速裁快审标准化流程,2020年以来,全市法院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超一年以上未结诉讼案件全省最少,案件平均审理天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22年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56.23天。加快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全力推进“调解靠前一步,纠纷止于诉前”的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建设,推动全市“驻院调解、律师调解、乡贤调解、行业调解”四调并进实现精准调解,截至7月底,累计商事纠纷诉前调解案件34461件,调解成功15241件,商事案件诉前分流率84.06%。持续优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机制,组建20条重点产业链企业法务联盟,开展“一链一所”全方位法律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法治体检”全覆盖,今年以来免费为450余家企业开展法律体检,提出法律建议540多条,助力企业合规发展。
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创新信用监管“赋能”服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审慎纳入失信企业名单,支持企业及时纠错。强化信用修复“管家”服务,健全“两书同达”“两网通办”“异地修复”等机制,1-7月,累计为662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融合,创新开展“智慧监管”,成功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推行有温度的执法,先后印发《宿迁市全面推行柔性执法工作实施意见》《宿迁市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编制和适用工作指导意见》,目前全市13个执法部门制定266项免罚清单、230项从轻减轻处罚清单,上半年全市累计办理免于处罚或减轻处罚案件3599件。
四、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发展放心”
一是便利企业准入退出。全省率先研发上线企业开办“一件事”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掌上可办,5枚印章及银行开户免费、0.5个工作日办结常态化。出台《宿迁市市场主体“一照多址”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全市范围企业分支机构免登记,实现“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加大企业登记电子档案管理与应用改革,完善“苏e查”系统,实现市场主体登记电子档案免费在线查询、自主下载、自助打印,年均为各类办事企业节省成本约8600万元。首创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退出机制,印发《关于推进经营异常企业公益清算强制退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审理公司强制清算案件的工作指引(试行)》等制度,截至7月底,市法院共推动2047家经营异常企业退出市场,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二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定期对负面清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测、归集和通报。搭建市公平竞争审查智慧监测系统,统一审查标准,通过大数据筛查等智能手段加第三方评估提升制度制定和审查前瞻性、科学性。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实现招投标业务全流程“不见面”交易,项目投标保证金在中标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自动完成退付。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制定《宿迁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综合监督+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工作机制实施意见》,实行行政监督与刑事司法、纪律监督“双推送、双回路”工作机制,加大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土地资源供给,推行工业用地供应“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准入和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便捷畅通的“模块化、集成式、可选择”政府服务承诺清单,今年以来,运用该模式出让29宗,土地供应面积为2247.57亩,项目投资总额197.8亿元。优化服务,今年以来落地“拿地即开工”项目25个。加强资源要素价格管理,建立完善水气热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累计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约34.2亿元。加大融资扶持力度,组织重大项目、“苏质贷”、人才金融等系列融资对接会,截至7月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70.16亿元,较年初增长16.42%,贷款户数18.418万户,较年初增加1.8713万户,普惠贷款占比保持全省第一位。首创预授信管理机制,为无负面信用信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预授信和无感授信,从根源上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1-7月,“宿易贷”模式为2973多家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78.12亿元,信用贷增速全省领先。
五、培育惠企利企的人文环境,保障“生活舒心”
一是扩大宿商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2022宿迁民营企业百强发布仪式,充分展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成就。累计举办57期“宿商讲坛”,围绕民营企业家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先后组织各县区1万余名企业家代表参会,助力企业发展。实施百名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培养工程,开展十佳新锐宿商评选等活动。优先考虑优秀企业家政治安排,积极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模候选人等,扩大企业家荣誉激励。
二是持续开展帮企助企行动。打造“宿迁帮办”品牌,进一步完善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帮办服务企业网络,实行帮办服务专员制度,目前全市规上企业均明确了“一对一”的帮办专员。积极清欠中小企业账款,截至目前,累计处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项目22个,清偿金额9169.3万元。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采取线上线下融合,通过“春风行动”等活动载体,今年来为7.91万人次推荐就业岗位,新增技能人才5.3万,新增培育省、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30家。创新开辟产业人才职称评价“直通车”,目前431名产业人才通过“直通车”取得职称。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实现人才“购房券”、生活补贴、“宿青驿站”等人才服务“一网办”。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目标,深入践行“五心”服务理念,努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提升工作质量,努力推动宿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是更加聚焦企业关切,践行“五心”服务理念。围绕当前我市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及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推动各有关部门优化流程、改进服务、提升效能。持续升级强化政策直达效应,严格落实各项奖补资金兑现、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深化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拓展惠企公益法律服务,加强人才招引培育力度等惠企举措。
二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擦亮特色品牌。围绕升级“宿迁速办”,深化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共享改革、拓展“一件事”改革应用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围绕升级“宿迁帮办”,以打造专业化帮办队伍、信用修复“一键帮办”等举措,从专业化、精准化、集成化、常态化着手,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全省最优帮办服务。围绕升级“宿迁免费办”,以全面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开展生产要素价格监测调整等举措,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把宿迁打造为成本洼地、投资高地。
三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一方面,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聚焦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投诉受理、问题处置、结果反馈机制,形成回应企业诉求、改善营商环境的工作闭环。另一方面,定期召开座谈会,与营商环境监督员、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代表进行直面交流,听取对所在地区或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意见建议,不断调整优化工作,提高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宿迁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在集成改革上再突破,在崇法尚治上再深化,在服务效能上再提升,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为各类经营主体在宿迁投资兴业保驾护航。
【尹者刚】
谢谢谷主任。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第一个问题。
【记者一】
主持人您好,我是现代快报的记者,营商环境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请问宿迁市在统筹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上,有哪些举措和成效?下一步有何打算?谢谢。
【尹者刚】好的,这个问题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刘浩同志回答。
【刘浩】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宿迁干群的基因。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抓住“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机遇,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率、要环境,以系统化思维、集成化理念、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品牌化牵引,奋力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宿迁营商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是改革统筹有力有序。坚持系统谋划,把“四化”同步发展作为迈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把深化集成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明确实施一个目标体系、七项系统集成、九大改革举措“179”工程,连续三年召开改革创新大会,高频次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调度推进会。深入调查研究,依托省集成改革观察点,联合开展“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南北合作共建、小城市建设、徐连淮宿四地“四港”联动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重点课题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注重过程管控,强化领导挂钩、工作调度和清单管理,完善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制度,两年来审议通过营商环境领域改革方案10余份、占总数一半以上;制定实施示范区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去年491项全部完成、今年368项稳步推进,其中涉及营商环境项目应编尽编。强化任务落实,深化督考评述巡“五位一体”推进机制,开展5大类45项指标监测,连续两年围绕营商环境建设开展专项督察、联合督察,评选示范区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改革案例。
二是改革攻坚取得突破。持续实施示范区建设“179”工程,统筹开展全产业链、数字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集成改革,打通营商环境堵点痛点难点。围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创新重点产业链培育机制,探索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新路径,加快开发区创新提升三年攻坚,开展共建园区省级标准化试点;深入开展国家级农业农村现代化、宅基地改革、省级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等试点,推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上升为省级决策。围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宿迁速办”区域政务服务公共品牌,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和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省级政务中台建设试点、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一件事”改革试点等标志性改革;完善9个小城市培育机制,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下放行政权力事项43项、公共服务事项61项。围绕提升要素保障水平,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人才协同发展改革,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开展国家级地籍调查工作示范点建设、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农村资源资产权证化改革;深化中心城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治理,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全省第一,获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获评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做法获住建部领导批示肯定。
三是改革成效不断彰显。集成改革助力了经济社会发展,两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上升9个位次、跻身全国70强;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位居全省第二,列统的16项指标中,14项增速快于全省平均,9项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在发展中改革有效发挥了牵引作用。集成改革赢得了外力的支持,81家省级部门和苏州市出台专项支持政策78份、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8份,连续两年出台省级支持清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成功揭牌;苏宿两地由产业合作拓展到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苏宿合作向纵深发展。集成改革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肯定,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38项、省级试点168项;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保持全国前列,政务服务效能位居全省前列,营商环境建设综合评价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探索超级管理员政务数据有序共享等132项改革创新做法获省级及以上肯定推广,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实践、南北合作共建、“一照准营、码上监管”模式获省领导批示肯定,全国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全省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暨指挥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等21次省级及以上部门改革现场会在宿迁召开。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省委“坚持‘四化’同步、彰显特色优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贡献”的要求,按照市委工作安排,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突出重点关键、强化系统集成、聚焦协同高效,持续推进集成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聚焦要素集成添活力。优化集成改革项目,加强对中央、省委部署改革任务和市级年度任务清单的调度推进、集成落实,进一步强化营商环境重点项目的统筹融合。整合集成改革政策,在项目支持、资金投入、土地指标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建强集成改革平台,推动试点、项目、资金、事权等要素向平台倾斜,着力打造可观可感、具有示范效应的集成载体。二是聚焦机制集成促落实。优化督察评估机制,重点围绕中央、省委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和集成改革项目开展督察调研,常态化开展改革进程监测。完善宣传推广机制,着力推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闭环管理机制,建立改革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改革工作“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三是聚焦力量集成提质效。组织服务好市委深改委会议和“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系列调度会,充分发挥改革专项小组分块抓总作用,支持指导基层先行先试,更深层次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尹者刚】谢谢刘主任。下一个问题。
【记者二】
主持人您好,我是新华日报的记者,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请问市市场监管局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又将如何推动我市民营经济行稳致远?谢谢。
【尹者刚】好的,这个问题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凌志娟同志回答。
【凌志娟】
2023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创新创造,持续改革创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持续破除市场准入痛难点问题,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市场准入不便利、不规范、不高效等问题,为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进开办企业、开餐饮店和开便利店、简易注销等“一件事”改革,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局长跑现场走流程”活动,局长或分管局长以经办人员、代办人员等多种身份,采取窗口坐班、陪同体验等方式,查问题、解难题、提效能。今年以来“一件事”改革事项办件数11915件,企业开办8小时办结率100%。二是深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电子印章同步发放改革。在全国“电子营业执照”微信小程序上线运行宿迁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服务专区,基于电子营业执照的身份认证,减少提交材料,节约办事企业制度性成本。开设“吐槽建议”模块,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壁垒准入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推动政务服务从“掌上可办”向“掌上好办”转变。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6521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4.73%。三是创新开展“一照准营、码上监管”试点。在宿豫区开展食品经营“一照准营、码上监管”改革试点,将食品经营许可信息以二维码(社会共治码)形式加载到营业执照上,经营者持照赋码即可经营。通过流程再造、智慧赋能、共治提质,让准入更便利管理更高效。
二、全力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断增强企业信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着力清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障碍。一是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相继出台“内部特定机构统一审查”“公平竞争审查会审”等多项制度,审查增量文件243件,修改调整38件。创新公平竞争审查“三员”(政府审查员、企业风控员、社会监督员)制度,24家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实现审查员全覆盖。实行“一书三函”(即投诉举报受理通知书、交办函、提醒函、移送函)工作制度,发放交办函3份、提醒函2份、建议函1份。二是融合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与双随机监管。明确将信用分级结果作为双随机抽查主要参照,即对正常经营(A级)、轻微失信(B级)、一般失信(C级)、严重失信(D级)四级信用主体分别实施1%-3%、5%、20%、50%-80%等不同比例的双随机抽查,2023年以来部门联合检查占比60%,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源头减少涉企重复检查。三是加大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执法力度。持续开展“铁拳”执法行动,严查假冒伪劣、刷单扫信、口碑营销等14类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今年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603起。同时,我们坚持柔性监管、人性执法,给各类主体更多纠错机会导向。2023年上半年,全市市场监管领域共办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案件37件,免罚金额196.1万元;共办理减轻处罚案件512件,减罚金额1253.07万元。
三、融通完善市场综合服务体系,接续推动创新创造。围绕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带动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一是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元空间”。 建设线上、线下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满足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的多样化、高层次需求。高标准建设宿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在北京召开大型招商会,确定12家专业机构入驻,通过高水平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提升发明专利产出能力。二是打造知识产权“强链导航仪”。支持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对全球上百个国家的同族专利、法律状态及专利原文查询分析,精准引导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预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已为膜材料、智能家电等产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6次。三是打造知识产权“金融直通车”。大力推动“政企银”知识产权金融对接平台建设,重点解决“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题,实现企业自有知识产权信息、融资需求、银行融资政策供给数字化精准匹配。今年以来,全市知识产权质押项目34件,融资总额4.01亿元,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下一步,市场监管局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为打造全省最优营商环境作出市场监管部门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聚力服务市场主体发展。结合“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和“放管服”两张清单改革项目要求,重点做好市场准入智慧化便利化改革、推广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与电子印章的应用、推进个体工商户登记电子档案的电子归档和互联网查询。同时,指导县区做好住所核验、一企一码、“个转企”登记便利化等改革试点,适时在全市推开。同时,我们将提升政策供给分量。结合宿迁实际并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做法牵头制定《关于增强个体工商户发展活力的若干措施》,集成从准入到退出的全链条支持措施,目前正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政策措施接地气、有温度、可执行。
二是聚力提升监管执法效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试点,不断拓展试点领域,加快构建“一体九翼”监管创新格局,加快实施跨“两省三市”双随机监管,首批开展交通运输跨省域、医保异地结算跨市域以及酒类生产、文化旅游、学校食堂“阳光直采”跨县域等5个批次双随机监管,切实推动部门监管和企业经营“双减负”。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执法,查办一批与群众紧密相关的违法案件。在执法中更加注重统筹“时度效”、兼顾“法理情”,依法落实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有关规定,切实做到宽严相济、过罚相当。
三是聚力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重点推动市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一张网”,将知识产权相关服务事项集成至线上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社会公众提供“不见面”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设立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一窗口”,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承担知识产权咨询、查询、业务受理和投诉举报、纠纷调解等职能,提供“面对面”优质服务。出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一套清单”,制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清单,编制服务流程、办事指南,明确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线上、线下办理所需材料及其要求,为当事人业务办理提供指引。
【尹者刚】谢谢凌局长。下一个问题。
【记者三】
主持人您好,我是宿迁晚报的记者,近年来,“一件事”集成改革已经成为破解审批服务碎片化、分散化的重要手段,受到企业和群众的高度关注,请问宿迁市在推进“一件事”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尹者刚】好的,这个问题请市行政审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洪同志回答。
【刘洪】
长期以来,企业群众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经常要在一个部门不同窗口、多个部门或县区之间来回跑,程序复杂、耗时费力,逐渐成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瓶颈”。2016年以来,省市在企业开办、二手房登记、工程项目施工许可等领域率先开展探索,启动“3550”改革,将相关审批事项集成办理,取得一定成效。在其他领域,改革仍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对于企业群众全周期的服务还没有效集成。市行政审批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22〕87号)文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梳理,从群众的心头事、身边事、高频事、难办事入手,将企业群众办理的全生命周期“一揽子事”进行流程再造,实现线上“一次登录、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与改革前相比,材料、环节、时限压缩率分别为58.3%、62.8%、70%。改革做法被国务院“放管服”协调办、省政府办公厅通过简报、专报等方式推广,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00余次。扶残助困、企业职工退休、开餐饮店、公租房申请、教育入学、公民婚育6个“一件事”被列为省级创新试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特色“一件事”。出台《关于优化法人和自然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流程的工作方案》,在梳理两批共154项“一件事”清单基础上,形成第一批法人和自然人全生命周期高频“一件事”事项35类。推动市民政局、市医保局等15家单位分别出台了帮扶救助、婚姻登记、医疗报销等 “一件事”实施方案。印发《“一件事”线上+线下指导意见》,明确“一件事”改革工作任务和标准,明确线上办理渠道、线下专窗、代办帮办、评价督查等工作标准。目前,“一件事”流程标准在江苏政务服务网宿迁旗舰店已基本固化到位,线下办理综窗已全部设置到位,宿迁“一件事”在全省乃至全国成为特色品牌。
二、加强流程再造,打造标准化“一件事”。从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将分散在部门的事项、系统和流程进行整合再造,形成“一张清单、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的标准化办理模式。加强数据共享支撑,打造材料最少、环节最简、流程最优“一件事”,并在政务服务网优化固化,实现了“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减跑动”“四减”目标。积极推进“一件事”服务阵地建设,线上通过政务服务网专栏统一入口,实行统一受理,线下分类设置跨部门综合窗口,实行一个窗口跨部门综合收件,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标准化服务。
三、加强数据赋能,打造高效“一件事”。一是搭建集成服务平台。在政务服务网宿迁旗舰店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开发“一件事”集成服务模块,通过法人、自然人全生命周期系统展示“一件事”业务流程,覆盖率居全省第一。二是创建“超级管理员工作室”。在条线部门审批系统暂时难以打通的情况下,通过“超级管理员工作室”获取市直部门社保卡、死亡证明、出生医学证明等166项电子证照和电子材料,全面对接“一件事”平台。本着“凡是政府部门核发的证照,以及能够共享的材料,企业群众不再提交”的原则,全面加强电子证照在“一件事”领域应用,有效破除“信息壁垒”。三是搭建“互联网+协同”平台。将政务服务网与“12345政府热线”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宿迁特色的“政务服务协同系统”。建立审批衔接、审管联动协调机制,通过落实“系统对接、协同发起、短信提醒、协同响应、异议指导”等相关措施,解决“一件事”各关联部门联动协同问题,实现踏勘核查、反馈双推送双回路。四是深化基层数据共享支撑。县乡政务服务大厅打造线下超级数据员服务专区,设置“超级数据员”服务应用帮办代办窗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加强综窗建设,打造便捷“一件事”。明确“一件事”综合窗口业务办理范围(清单)、业务流程、申请表单和服务指南要在醒目位置公开,窗口配备相关服务设施设备和帮办代办员。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技能大比武、“局长跑现场、走流程”等活动,提升综窗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各县区政务服务大厅全部设置标准化“一件事”专区,各乡镇(街道)设置“一件事”综合窗,90%的村居能够提供“一件事”帮代办。
五、加强业务下沉,打造就近“一件事”。将业务受理环节延伸到基层就近办,大力推进“一件事”进银行、进社区、进小区、进超市。在“减证办、帮代办、一次办”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生儿、军人退役、入学、车辆检测、公租房申请、帮扶救助、开餐饮等“一件事”到助产医院、退役军人站、车辆检测站和镇街就近办理。目前,已有10个“一件事”可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办、多点办。
六、加强考核评价,打造品牌“一件事”。每月召开“一件事”工作推进和剖析会,各地各部门对自身存在的覆盖率、集成度等问题进行剖析,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拓展应用场景和案例。会同市作风办共同推动“一件事”改革百日竞赛活动,将“一件事”与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开展比“线上线下”融合、促整体推进,比场景应用、促案例拓展,比业务技能、促服务提升,比数据共享、促协同联动,比服务效率、促作风 “五比五促”竞赛,将“一件事”改革落实情况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对县区和市级部门的“放管服”改革“双月评”,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宿迁政务服务品牌“一件事”。
【尹者刚】谢谢刘局长。下一个问题。
【记者四】
主持人您好,我是中国江苏网的记者,请问,宿迁针对青年群体就业将有哪些帮扶举措?下一步如何高水平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谢谢。
【尹者刚】好的,这个问题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级调研员张成海同志回答。
【张成海】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宿迁人社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现在就您的提问,回答如下。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在人社部、省人社厅统一部署下,近期我市人社系统启动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聚焦2023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开展一系列就业帮扶工作,为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提供支持。一是实名登记调查助就业。通过省人社一体化系统建立2023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电子实名台账,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省移交的实名信息及时开展实名登记调查,及时登记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的求职意向、见习意愿、培训需求、创业基础等信息,建立个性化就业援助档案,量身定做“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三张服务清单,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公开服务信息促就业。整理和汇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培训机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等机构名单,就业创业、人才引进、职业培训等服务清单,公共招聘网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招聘名录,以及江苏人社线上办事大厅、求职登记小程序等服务平台,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公共服务场所等面向社会公开,为未就业毕业生等青年提供求职指引和服务便利。三是精准援助帮扶保就业。结合调查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个人情况,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对有就业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税收减免等创业扶持政策。同时将通过“创响江苏”系列招聘、行业企业专业招聘、直播带岗特色招聘等,持续为青年群体求职搭建服务平台。
人才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技能人才更是开拓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全市“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和20条重点产业链高技能人才需求,积极推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评价,通过实施多元化项目培训,全面规范培训补贴管理,完善评价认定机制,全力打造“技能宿迁”品牌,锻造支撑发展的“技能大军”。截至7月份,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01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8802人次、创业培训6983人次、企业职工培训14321人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资金1728万元;全市技能人才总数达98.8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24.6万人。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促进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精准匹配。第一,持续高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高技能人才、数字技能人才、各行业(领域)能工巧匠为重点,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为主导,提升技能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推广应用“江苏工匠”课堂线上平台,推动社区培训学院建设,扩大优质培训资源供给。第二,持续探索人才技能评价实招。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需要,自主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规范,深入推进农艺工省级题库、食用菌生产工行业规范和电池制造工企业规范开发。探索“大数据+信用”监管新模式,不断提升技能人才评价的专业性、权威性。第三,持续打造人才培育良好生态。贯通发展通道,加速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技能认定工作。完善人才晋升机制,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增设学徒工、特级技师、首级技师技能等级,引导企业建立与技能人才等级相适应的薪酬制度,持续推动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技工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和重要基地。近年来,我局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按照“产业和专业相对接、岗位和工位相对接、技能和待遇相对接、需求和供给相对接”原则,引导技工院校与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技能人才。目前,全市共有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2万余人,年均培养技能人才5000人,年开展社会化培训近3万人次。下面,我们将瞄准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首先,推进产业专业精准匹配。围绕产业体系和重点企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目前全市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定期发布主导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目录,院校根据目录及时调整常设专业及相应专业招生规模,重点配置、做强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其次,推进产教融合二级学院建设。通过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职技院校深入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职技院校,联合培训适岗型人才。最后,推进社会化培训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训资源优势,加大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让课堂变车间、车间即课堂,持续提升企业发展、院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匹配性和契合度。
【尹者刚】谢谢张局长。下一个问题。
【记者五】
主持人您好,我是扬子晚报的记者,请问税务部门近期推出了哪些方便纳税人缴费人办税缴费的举措?关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下一步还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尹者刚】好的,这个问题请市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宋善忠同志回答。
【宋善忠】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办税缴费“零跑动”和“最多跑一次”是税务机关一直以来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为了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服务体验,我们税务部门做了大量的努力,也推出了一系列方便纳税人缴费人的服务举措。
一是丰富网上办税缴费功能,提倡“非接触式”办理。本着“非必须、不窗口”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江苏省电子税务局、“江苏税务”App、“个人所得税”App、社保费“网上办”“掌上办”、出口退税“网上办”等线上办税缴费渠道,丰富完善了“一键零申报”“十税合一申报”“邮寄代开发票”“退税网上申请”等新功能,最大程度推动全程“网上办”,办税缴费 “零跑动”。
二是丰富线下办税缴费渠道,减少排队等候时间。构建市区办税服务“一体两翼”格局,即在做优市便民方舟主体办税服务厅的基础上,新建宿城区办税服务厅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办税服务厅,强化进厅业务分流,减少等候时间。深化“税邮合作”,在全市设立税邮合作点32个,其中市区13个,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就近服务。实施税费事项“全市通办”,将274项业务列入“全市通办”事项范围,打破市县区的属地服务限制,方便纳税人缴费人在全市范围内跨区域办税缴费。构建“一口进出”机制,将9项高频税费服务事项涉及调查、审核的职能调整至办税服务厅,实施“前台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最大限度减少跨机构流转,避免“多头跑”。
三是探索12366问办结合,强化前置引导作用。12366热线是纳税人缴费人咨询税费问题的主要渠道。去年我局加强热线资源整合,实现了12366“一号对外”。今年我们进一步推动税费服务咨询模式转型,建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分类咨询模式,加强12366与12345的深度合作,推进税费咨询“一次性答复”“一揽子解决”。
经过税务部门不懈努力,全市各项税收营商环境指标实现明显提升,其中“非接触式”办理比率达98%,办税厅平均等待时长缩短至3.9分钟,较最高值缩短近80%,办税厅平均业务办理时长缩短至4.7分钟,较最高值缩短近38%。今年1-7月,全市电话渠道服务总量为11.46万个,受理转办涉税涉费诉求5745件次,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
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税费服务资源,以建设全市税费服务运营中心为抓手,聚焦“精细服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小切口求大发展”,着力解决税费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问题,实现税费服务能力的全方位提升,用更优质的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重点举措:
(一)事项扩围+远程帮办,培育线上办税能力
进一步拓展“零跑动”线上办理事项范围,针对业务量较大、线上办理比例较低的办税缴费事项,制作“零跑动、线上办”系列宣传图文、视频等,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纳税人学堂、丁税宝、征纳互动平台等渠道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纳税人线上办税缴费能力。打破涉税咨询与事项办理的壁垒,探索建立远程咨询和办税辅导新模式,试点应用“远程帮办”功能,依托“江苏税务APP远程帮办”“征纳互动服务平台”,搭建税企在线音视频沟通桥梁,解决税费事项在线办理时“看不见”“听不懂”“办不完”问题,为推动“零跑动”“网上办”,促进“问办协同一体化”夯实基础。
(二)简事快办+复杂事项专办,提升线下办税效能
做大做强办税服务厅导税引导功能,对业务事项进行分类处置。一方面拓展“简事快办”清单范围,对简单事项实行“简事快办”,实现快办快走,进一步压缩办税厅等待时长和业务办理时长。另一方面实行“复杂事项专业办”,建立复杂业务处理团队,形成专人判别、内部协调、跟踪反馈机制,解决纳税人“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税费服务任务的集约化处理,实现“四能四不要”的工作目标,即税务人员能做的不要纳税人缴费人做,机关能做的不要基层做,系统能做的不要人工做,集成能做的不要分散做。
依托税收大数据实时监控办税厅运行、12366热线运行、电子税务局业务办理等情况,设置办税厅等候时长、办税占空比、非接触办税比率、12366接通率、智能应答占比、征纳互动服务平台座席在线时长等预警事项,在服务质量出现预警时及时分析问题成因、调度服务资源、优化服务策略,实现税费服务质量提升从“事后监测”向“事中改进”转变。
拓展涉税诉求采集渠道,依托办税服务厅、12366热线、征纳互动服务平台等渠道,常态化开展税费服务需求采集,定期对涉税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调查问卷、座谈会等专项问需活动。及时响应显性诉求,对于纳税人普遍性需求,通过线上宣传、税企联络群等方式第一时间进行响应;对于地方重大项目,专精特新企业个性需求,根据需要通过领导带队、团队跟踪等形式特殊响应。预判预处隐形诉求,从行业认定、经营时长、销售规模等多个维度,对纳税人进行精准画像,主动分析、提前发现各类纳税人潜在需求,主动推送服务产品和提示提醒,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各办税服务厅、12366热线和征纳互动服务平台座席按日对来电和互动咨询进行复盘,根据纳税人身份属性和历史涉税信息,精准匹配实际诉求与税费宣传辅导内容,做好服务提醒和辅导产品的精准推送,将“诉求解决在萌芽之中”。
当然,服务纳税人没有休止符,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税务部门将继续立足宿迁实际、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全市税费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用便利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办税缴费服务举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推动“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尹者刚】谢谢宋局长。下一个问题。
【记者六】
主持人您好,我是宿迁日报的记者,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请介绍一下泗阳县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相关情况及下一步考虑?谢谢。
【尹者刚】好的,这个问题请泗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封其兵同志回答。
【封其兵】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下面,我代表泗阳县委、县政府,向大家介绍下泗阳县营商环境有关情况。
近年来,泗阳县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紧紧围绕打造“全省最优营商环境”目标,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引领,一体推进“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提质增效行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发改部门的有力指导下,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在2022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于63个县(市、区)前列,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放管服”改革等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多项改革创新经验和典型做法得到省级及以上表彰推广。
一、坚持深度改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持续深化“极简审批”改革,围绕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等办件数量多、群众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将19个部门、253个涉企审批事项全面入驻县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审批材料精简80%、审批环节减少76%、审批时限平均缩短92%。创新实施“七证同发”“容缺受理”等改革服务,全面推行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最快实现7项证书1天办结,推动项目落地建设步入快车道,相关做法获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协调办表扬推广、入选全国政务服务软实力金典案例。以全省“政银合作”试点为契机,构建完善“县农商行总行示范点—乡镇支行服务专区—村居服务点”的基层“政银合作”便民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群众“就近办、家门口办”,全省政银合作现场会在泗阳顺利召开,相关做法被全省推广。开展企业登记智能核验,建设市场主体登记住所核验系统,有效提升不动产和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度,相关做法获《中国市场监管报》等报刊推介、被全省推广。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全科窗口”建设,下沉公共服务事项108项,村(居)“超级代办员”服务团队实现全覆盖,完成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省级试点,实现“一件事”常态化办理。
二、坚持温度执法,监管服务更加规范高效。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接、放、管”结合要求,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推行行政柔性执法,综合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告诫、行政建议、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手段,教育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守法、自我纠错,有效杜绝重罚轻管、以罚代管、机械执法、一罚了之等问题。建立涉企“综合查一次”清单制度,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避免对同一企业重复检查、多头干扰,做到抽查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信息公开率达100%。
三、坚持速度帮办,助企服务更加专业高效。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常态化开展“书记县长有约”“企业家问需早餐会”等活动,深化固化县领导挂钩帮办服务机制,实体化运行“企业管家中心”,建立政企通平台等政企对接“绿色通道”,开展找不办事的人、评不满意窗口和找不好办的事、评低质效事项“双找双评”活动,同时通过12345热线、政务服务APP和聘请营商环境监督员等方式,畅通问题反馈渠道,精准快捷回应诉求,问题按时办结率达100%、解决满意率达96%以上。构建工业“用地保”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工业项目“准入、供给、监管、退出”等环节进行全周期系统化管理,土地供应效率显著提升,相关做法被全省推广。健全完善“政银担”合作体系,创新实施“复产复工贷”“行长企业行”等惠企措施,落地全省首笔“苏创融”、全市首笔“留抵贷”,获评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围绕省市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政策,大力推动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已兑现奖补资金1.4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2.6亿元,为1619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760余万元,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9.3亿元、带动就业1.67万人。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五心”服务标准,深入落实“十强化十提振”工作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着力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扩大“泗易办”品牌影响力,不断擦亮泗阳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一、聚焦简政放权,持续打造“服务贴心”的政务环境。坚持“用户思维、客户体验”,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更舒心。按照“能减则减、能合则合”的原则,对前置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审批时限进行极限压缩,努力做到在同类地区审批最少、速度最快、服务最好。大力推行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全链通”平台、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印章使用,推动登记注册就近办、异地办、直接办,确保企业开办8小时内办结。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打造“集成办”“掌上办”等多样便利服务体验,实现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全覆盖,最大程度便民利企。
二、聚焦纾困解难,持续打造“投资顺心”的政策环境。优化惠企政策直达服务机制,分产业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政策解读,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对政策执行情况开展评估,加强对政策落实的外部监督,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直达快享。进一步落实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落实好直购电相关政策,继续推进工业企业电力直接交易,不断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
三、聚焦公平开放,持续打造“发展放心”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依法行政、诚信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做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着力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落实“非禁即入”“非禁即准”要求,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政策执行上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探索实施“一照准营”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准入智慧化、便利化,确保市场准入效能位居省市前列。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新型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
四、聚焦阳光公开,持续打造“创业安心”的法治环境。更大力度强化法治保障,保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合理利益,让企业安心发展。聚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各类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让企业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把握好执法尺度和温度,把执法与服务统一起来,做到文明执法、温情执法、公正执法。探索建立每月“企业生产宁静日”制度,除安全生产、环保以及上级部署、群众举报等需要检查外,没有特殊事项,原则上不得随意进入企业检查,让企业安心生产。
五、聚焦服务至上,持续打造“生活舒心”的人文环境。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用心用情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扎实做好用地、用工、用钱和“水电气热”等要素保障工作,定期开展“企业诉求集中办理”活动,对收集的诉求逐项分析、逐条办理、逐个销号,进行问题大扫除、诉求大清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同时,精准把握政商关系的度,坦坦荡荡地同企业打交道、同企业家交朋友,把好分寸、守住底线、划好边界,形成既亲又清的关系,为优化营商环境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尹者刚】谢谢封县长。最后一个问题。
【记者七】
主持人您好,我是市电视台的记者,苏宿工业园区作为全省南北共建园区的“领头羊”,并蝉联省南北共建园区考核第一,实现“十三连冠”,请问苏宿工业园区近年来在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谢谢。
【尹者刚】好的,这个问题请宿迁市政府副秘书长、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全同志回答。
【崔广全】
首先,谢谢我们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在座各位新闻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苏宿工业园区的关注和支持。下面,由我向各位介绍下园区营商环境方面的一些情况。
苏宿工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苏州宿迁两市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拥有全市规模最大的外资、台资企业可成科技,苏北亩均投资强度最高的IT类项目长电科技。自2006年开发建设以来,园区一直坚持以“借鉴新加坡理念、传扬苏州好经验、扎根宿迁新实践”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区域跨界合作园区”的总目标,秉承亲商理念,聚焦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努力打造具有园区特色的便捷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先后获得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6个国字号荣誉和39个省字号荣誉。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充分授权,打造机制新地。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金融支持等方面全力推动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园区实行“充分授权、封闭运作”“凡是在苏州可以做到的,原则上都可以在苏宿工业园区参照执行”,享有设区市一级行政管理权限,经授权可行使宿迁市发改、商务、规划、建设、科技、物价、人社、环保、国土、人事、财政、城管等16项市本级权限,拥有十多个市级部门的2号章,从项目审批到证件发放等均可“一站式”办结,真正实现了“区内事、区内办”。
二是九通一平,打造投资宝地。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开发建设时序,聘请新加坡邦城、麦肯锡等国际顶尖团队编制发展规划,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26个专项规划为实施依据的科学全面的园区规划体系。工业区全部按照水、电、气、热等“九通一平”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开发,首期9.8平方公里工业区已全部完成,新拓园工业区域有序推进,各种管线点位信息均实现电子化定位,拟投资项目可实现先行设计。同时,相继配套建设了园区公舍、青年公寓、生产力中心、苏宿工业坊、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污水处理厂等功能设施,落户企业可实现“拎包入住”“先行生产”。
三是供给充分,打造要素富地。苏宿工业园区拥有宿迁最充裕的要素供给。用地富余有指标,园区工业用地由全市重点保障,大项目可以直接点供。用能价格有优势,工商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江苏最低,大客户可申请一企一价。园区自来水、电力和燃气等主要生产要素均已实现区域双回路供应,自来水供应压力不低于0.28兆帕,工业区电力采用20千伏供电,在宿迁乃至苏北地区均属高标准。用工充足有来源,建有人力资源公司,创成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探索建立“以产养学、以学促产、产学联动”的政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探索共享用工模式,以人力资源高质量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审批高效,打造效率高地。一是实行行政集中审批。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大厅应进必进,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建成全省45家共建园区首个“一网通办”平台,深化“一网通办”应用,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二是持续优化审批流程。聘用服务专员整合业务、共用材料、共享信息,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利用“一窗综合受理”系统和服务群,实现线上即办即审批,全省率先实现“四证齐发, 拿地即开工”,推出容缺预审、“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切实提高服务效率;让数据和信息“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实现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办结,“新生儿”一件事1个工作日办结等业务办理平均压缩了35%的材料,精简了60%的环节,节省了80%的时间。三是建立健全帮办代办机制。服务专员主动靠前,编制项目建设手续报批计划推进表,实行部门联动审批;完善“好差评”评价体系,推出短信评、扫码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推行“一事一评”“一次一评”,政务服务“好评”率100%,“苏宿办·速舒办”的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五是暖心服务,打造兴业福地。一是主动对接,确保企业服务不断档。健全完善“365天天帮”企业服务机制,主动沟通、主动靠前,建立“一企一档”平台信息系统,从项目洽谈到竣工验收全流程跟踪,形成服务闭环。二是无微不至,营造“空气式”服务环境。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先进经验,引进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全方位构建企业服务生态,一条龙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服务、项目申报、资金争取等综合性服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定期举行“政企双月谈”,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追求卓越,持续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加强企业服务工作考核,常态化邀请企业从服务能力、服务态度、服务成果等六个方面对机关事业单位涉企服务进行评价,实现“园区服务好不好,投资企业说了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项目纷至沓来。今年以来,新签约聚申元、印势新材料、苏大天宫产业园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1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52亿元、增长30%,储备在谈项目59个,呈现出“天天在招商,月月有签约”的良好势头。
下一步,园区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化亲商服务内涵,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一是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厚植平台建设深度、加大窗口优化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温度和提高行政审批速度,推出一网通办24小时智能云柜、二维码墙等特色应用,持续打响“苏宿办·速舒办”政务服务品牌效应。二是进一步聚焦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各项审批环节优服务、减流程、降成本,常态化推行“摘地发四证,拿地即开工”,保障企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三是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定期开展“政企双月谈”活动,持续拓展企业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优化园区企业服务评价体系,推动园区营商环境全方位创新突破,为宿迁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市作出更多更大的苏宿新贡献。
在此,我也代表园区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在座的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到我们园区走一走、看一看,为园区的亲商服务多提宝贵意见。
【尹者刚】谢谢崔秘书长。
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和县区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