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宿迁市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实施方案》的通知 | ||
索引号 | 014320291/2023-00227 | 分类 | 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 通知 |
发布机构 |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 | 发文日期 | |
文号 | 宿发〔2023〕5号 | 关键词 | |
文件下载 | |||
时效 | 有效 |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宿迁市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 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宿迁市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
2023年04月19日
宿迁市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实施方案
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是积极策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是落实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典范。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苏发〔2022〕34号)要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拓展创新、打造样板,进一步将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工作推向纵深,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全面践行“四化”同步的宿迁现代化实践,聚力聚焦“江苏生态大公园”和新时代“鱼米之乡”定位,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要、富民为本, 通过集成化建设、集约化标准、精品化目标、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建设产业繁荣、文脉赓续、酒韵绵长、三生融合、城乡一体的生态富民廊道,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宿迁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一)建设范围
1. 引领区(8个乡镇、10个街道)。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黄河故道干流沿线乡镇(街道):皂河镇、王官集镇、蔡集镇、支口街道、双庄街道、河滨街道、幸福街道、古城街道、项里街道、洋北街道、南蔡乡、黄河街道、洋河镇(洋河新区全域,含郑楼片区、仓集片区)、临河镇、众兴街道、城厢街道、李口镇、新袁镇。
2. 辐射区(5个乡镇、2个街道)。结合宿迁实际同步建设的乡镇(街道):耿车镇、三棵树街道、埠子镇、龙河镇、陈集镇、来安街道、卢集镇。
(二)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在全省率先开展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的先发优势,围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带、特色旅游联动发展带、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带、江苏北部千里防护林带” 目标定位,深入推进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四个廊道”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放大先发优势,力争实现“三个提前”,即:“提前完成省定目标,实现先发快至;提前形成经验成果,打造示范样板;提前建成‘四个廊道’,呈现现实模样”,努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使高质量推进过程可量化、可考核、可检验。到2025年,“四个廊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基底不断夯实。黄河故道“通两湖、联周边”的互联互通水系网全面形成,全流域生态涵养、生态调节、防洪排涝、高效灌溉等功能显著提升。廊道沿线林木覆盖率达28%,河道生态水位满足度达90%,水质达标率达100%。
——富民增收经济廊道成效充分彰显。区域绿色转型发展体系逐步完善,沿线建成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形成若干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富民产业集群,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廊道沿线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达到苏北五市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营性村均收入达80万元。
——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的空间形态布局有机贯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机制有效建立,重点改革事项实现破题,各项试点示范取得阶段成效。廊道沿线规划发展村庄全部建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70%。
——文旅融合展示廊道内涵持续提升。黄河故道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沿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形成一批黄河故道文化之旅、酒都风情之旅、美丽田园之旅等高品位旅游线路,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古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廊道沿线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年收入50亿元以上,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2个。
到2028年,“四个廊道”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廊道沿线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创新力大幅跃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等化,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为宿迁推进“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示范。
二、重点任务
(一)构筑集群高效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更高质量富民增收经济廊道。深度衔接全市“6+3+X”制造业产业体系、“三群四链”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以千亿级食品酿造产业为核心,以百亿级稻米、果蔬、河蟹、食用菌四大现代农业产业为特色,以光伏新能源、绿色木材、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优质产业为重点的黄河故道现代产业体系。
1. 做大产业集群实力。着眼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推动沿线产业“接二连三”,实现由“大农业”到“强农业”转变。强化群链式发展,打造规模优势。全面推进廊道沿线高标准农田建设,借鉴工业群链化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河蟹、食用菌两大产业集群和稻米、绿色蔬菜、精品林果三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壮大,带动农产品加速向食品和工业制成品转化,实现农业发展竞争力和富民带动力显著提升。强化地域品牌培育,打造比较优势。放大“宿有千香”品牌富农效应,将廊道沿线农产品优先纳入“宿有千香”品牌产品体系,重点培育宿迁“霸王蟹”、宿迁籼米、宿城蔬菜、泗阳鲜桃、洋北西瓜、陈集葡萄、洋河葡萄等原生态乡土单品和泗阳食用菌、泗阳水饺等产业链标准产品。实施新“三品一标”建设行动,打造各具特色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带(片区)。引导鼓励企业申报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对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请单位或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给予资助。到2025年,廊道沿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达到120个,“宿有千香”产品年销售额超过8亿元。强化与主导产业呼应衔接,打造支撑优势。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布局,分层级、分梯队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联通、相互支撑、互利共赢,形成原料供应、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增值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收益稳步提升。强化多重价值叠加转换,打造综合优势。放大农业多功能性, 在保障基本农产品稳产保供、一般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基础上,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进一步释放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价值。(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本文件各项举措均需泗阳县、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区、市洋河新区落实,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 做强产业承载平台。以创建沿线全覆盖的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打造农业产业高位发展的坚强平台。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完善提升承载功能。以工业园区建设理念打造农业园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融合化建设。实施廊道农业园区提升行动,推进园区实现“九通一平”,建好智能温室大棚、标准化厂房、冷链仓储、智能化分拣包装、配套物流等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方式赋能农业生产,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和提档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宿城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洋河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突出龙头引领,加大重大项目引建和培育。坚持“对内培大育强、对外招大引强”,聚焦优质稻米、绿色果蔬、高效水产、中央厨房等龙头企业招引,落实“一企一策”培育清单,通过政策项目引导、资本重组、股改上市,加快打造一批十亿元企业、全国领军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快推动廊道沿线企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新增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00个以上、新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力争再新增挂牌上市农业企业3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按照“做强核心区、提升示范区、扩大辐射区”思路,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省级重点园区建设为引领,引导园区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农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推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区域品牌、销售渠道等互通共享,让农民群众共享园区发展成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做优多维赋能机制。强化理念和思维思路创新,全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效。
推动绿色赋能,促进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构建符合生态产品特征的绿色创新价值链,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产业链条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提高绿色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科技赋能,积极搭建科技创新载体,鼓励引导骨干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品种选育、节水灌溉、土壤提质、健康养殖、生物科技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对廊道沿线科技企业各类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优先安排立项和经费支持。以工厂化思路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加快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广泛应用,支持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推动数字赋能,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各领域、各环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数字网络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发挥环境监测、虫情测报、智慧灌溉、智能控制、智慧管理、产品溯源等功能,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先行区、产业集聚区和企业孵化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水平。推动涉农生产及加工企业“智改数转”,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和品质效益。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县镇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主打农产品、农村电商主体和电商技能人才培育,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全力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实现农产品年网络销售额40亿元,创建省级以上农村电商示范点1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行业管理办、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做专服务保障体系。坚持市场导向、服务需求的原则,按照由点及面、形成体系、规模服务思路,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全天候的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发展服务能力。培育服务组织,以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为遵循,重点发挥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产业和产品,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打造一体化服务组织体系。拓展服务领域,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全过程,不断强化产业发展服务支撑,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云服务”,不断提升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等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农业市场信息、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品牌及营销等服务功能,到2025年,廊道沿线培育示范性社会化服务组织100家。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优化、完善、提升乡镇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推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网络下沉到廊道沿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人文自然多维赋能,打造独具韵味文旅融合展示廊道。立足“江苏生态大
公园”发展定位,优化互动融合的文旅格局,聚焦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主线,突出皂河古镇、中国酒都、平原林海牵引带动作用,串联沿线景点景观、特色村庄等小而美的“神经末梢”,谋划打造“一廊多景、一廊多韵、农旅交互、文脉融合”的廊道沿线全域农工文旅景观带,充分释放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5. 精塑魅力独特的文旅格局。充分挖掘黄河故道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潜力,按照“一廊多景、一廊多韵、农旅交互、文脉融合”思路,以“一廊双核”为重点,加快勾勒百里故道多彩岸线,全力打造洋河酒都慢城、皂河古镇两大旅游核心区;以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精塑故道“平原林海”“十二景二十村”田园特色,打响故道第一江山旅游品牌。支持举办本土节庆和体育赛事,将文旅宣传融入其中,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旅游发展论坛落地。充分发挥沿线龙王庙行宫、项王故里、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酒都公园、妈祖文化园等旅游景区示范带动作用,串联优化旅游线路,演绎西楚霸王项羽、乾隆下江南、千年治河、酒都文化等系列传奇故事,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效应,擦亮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年收入50亿元以上,新增3A级以上景区2个,新增乡村旅游(民宿)集聚示范区1个。(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市文旅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6. 深挖安澜息波的水工之韵。充分发挥以皂河古镇为核心的廊道沿线古今水工设施和遗产遗迹众多的独特优势,以龙王庙行宫、龙运城为核心景点,讲好历代官员百姓治水患、兴水工、畅漕运的历史故事,颂扬安澜息波、造福百姓的水工文化底蕴。提升瞻仰水工、古镇步览、车水巡游、龙王庙会等情景体验,利用皂河糁汤、乾隆贡饼等传统美食引爆人气。以古镇为牵引打造水韵朱海、渔乐英庄、神话牛角、蟹逅七堡等各具特色的文旅体验和美食民宿,构建以古镇镇区为核心、朱海等村庄景点为补充的水工文旅片区,让游客充分感受治河文化、漕运文化、巡游文化、祭祀文化、渔业文化、民俗文化,带动廊道商旅繁荣。(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史志办、市文旅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彰显酒香慢城的绵柔之韵。串联洋河酒厂“一厂三基地”和市区酒都公园、酒吧街、新盛街等景点,充分发挥洋河酒厂作为中国酒都重要载体、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影响力,强化以洋河酒、双沟酒为代表的苏酒在江淮地区浓香型绵柔白酒中的龙头地位, 推动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争创5A级旅游景区、乾隆江南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世界酒文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擦亮中国酒都金字招牌。充分挖掘廊道沿线酒文化资源,打造洋河名酒工坊工业文化旅游片区,构建“看、学、做、品、酿、藏”完整酒文化旅游参观体验链条。以洋河酒文化带动开发慢游式新型观光休闲旅游,以名酒引爆慢城, 在慢游中细品绵长醇香,构建以苏酒文化为特色,集工业观光体验、农业休闲度假、餐饮娱乐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工农文旅基地,形成以酒文化为核心、乡村漫游多点开花的旅游组合,叫响“品味洋河、酒香慢城”文旅品牌。(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厚植平原林海的清新之韵。以建设江苏北部千里防护林带为引领,以泗阳“平原林海”景区为核心,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以扩大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为重点,科学规划整合森林、湿地水网、城区绿地等多种模式,打造“一核多极”“一廊三网”“一湖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优化平原林海核心区、百里林滩、杨树博物馆、城南植物园等中心节点,打造龙窝于湾、颐养三岔、八堡人家等特色村庄,推广泗阳十大碗、新袁羊肉、林下走地鸡等地方美食和特色农产品,让游客感受“离开都市人海, 走进平原林海”的静谧景色,品味林水相依互融、村居错落有致的生态田园风光。组合妈祖庙、玄帝庙等历史文化遗迹,传承发扬苏北琴书、云渡桃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 打造延绵百里的多彩田园。以“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思路推动建设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对廊道沿线规划发展村庄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和有颜值、有内涵、有质感的特色田园乡村。以朱海人家、印象黄河景区、项王故里、妈祖文化园等十二景为核心节点,以“西部文旅、中部农旅、东部田园林海”三个美丽田园乡村组团为重要节点,选取廊道沿线区位优势明显、景观产业独特、土地集中连片的村庄优先发展,打造美陂唐圩、酒味三葛、桃雕云渡等特色田园乡村,形成“十二景二十村”的乡村振兴靓丽风景线。依托宿城国家农业公园、洋河神农时代文化旅游区,大力开发农事活动体验、乡俗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产业兴旺、田园恬静、风景宜人、充满乡愁、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对接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活化千里黄淮的悠远文脉。深入开展廊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推进各级各类非遗保护项目常态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延续古黄淮下游千年文韵。开展廊道沿线西楚文化、巡游文化、水文化、酒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梳理廊道沿线重要文物名录,明确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创建新盛街、东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充分挖掘廊道沿线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基因得到进一步传承发扬。深挖历史水文化资源,强化历史遗存水工工程保护,打造一批富有水文化特色的陈列馆、黄河故道特点的水情教育基地。加强传统戏剧、文化作品、文化符号制作与推广,发挥好黄河故道记忆传承功能。(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史志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增创生态发展优势,守护基底坚实绿色水美生态廊道。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大幅增加绿色空间、生态屏障,切实增强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1. 加强工农业污染治理。实施廊道沿线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工程,以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生态优良“吨粮田”标准,新建和提标建设廊道沿线生态型高标准农田20万亩,提高粮食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主要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开展绿色防控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农药农膜“进、销、存、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网络。加强渔业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增强农业生产“含绿量”。加快沿线各级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和分质处理,保障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加强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和利用。到2025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工业园区配套专业工业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完成连片100亩以上及单个养殖主体50亩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新建省级绿色防控推广示范基地10 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及保护区的治理、保护和管理,探索开展再生水配置试点工作,确保供水安全。实施中心城市西南片区水环境整治工程,推进泗阳高新区和廊道沿线重点村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水平。加快推进廊道沿线乡镇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巩固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快沿线乡镇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水平。加大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升级和管理养护,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高质量做好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及养护,确保城镇和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效率实现稳步提升,推动尾水资源化利用,促进形成多元化尾水利用格局。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8%。(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开展生态河道建设,加强水系连通、河湖复苏工程建设,持续推进黄河故道上游段湿地公园、沿线小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提高水生态环境容量和水体自净能力,充分发挥湿地的水生态功能。持续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重点推进龙窝潭、河西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等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加快黄河故道泗阳段等河段幸福河湖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逐步提升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质量, 不断扩大水生态环境容量。加强河流生态廊道和骨架交通防护廊道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实施生态敏感区、城镇绿地空间和产业防护绿地增绿行动,扩大生态绿色斑块,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沿故道两岸构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三网合一的森林生态网络,推进沿线林相更新改造,丰富种植树种品类,增加生态林带中乡土树种比例,形成四季可赏、五彩斑斓的生态廊道。完善廊道沿线重点生态链, 打造中心城市公园、朱海•牛角淹生态湿地、泗阳黄河故道湿地公园等重点工程。到2025年,实现河流水质达标率100%,断面优Ⅲ比例达90%,河道生态水位满足度达90%,水源地保护率保持在100%,沿线林木覆盖率达28%。(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在黄河故道沿线开展生态系统总值(GEP)核算,推进碳汇激励、可持续经营开发等方面创新探索,让绿水青山体现“金山银山”价值。建立与黄河故道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现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加快完善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森林生态保护补偿、耕地生态保护补偿、农业绿色发展补贴政策、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等分类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多元化补偿机制。加快生态产品市场化,促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鼓励支持社会资源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互补融合城乡一体示范廊道。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以廊道沿线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率先在廊道沿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廊道建设与“1129+N”城镇发展体系配套衔接,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全面提升廊道沿线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15. 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结合“三区三线”划定,进一步摸清故道区域发展空间底数,强化各类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围绕“一廊四城七镇十园”总体空间布局,促进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加快形成梯次分明、带动有力、互促共进的城乡互动协同发展关系,提升就业创业承载能力。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苏北地区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集聚高地,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结合“1+7”规划,进一步明确沿线乡镇(街道)特色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强化龙河、新袁两个小城市对城市功能的补充作用,聚焦产业发展、改善居住、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基础配套、特色风貌等方面进行集成打造。推进特色镇、一般镇按照资源禀赋实行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富民产业,推进产镇、产村融合,建设农业产业强镇。聚焦农房改善和村庄更新,突出农房安全和品质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同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完善富民增收长效机制。将富民增收作为推进廊道建设的基本导向,通过统筹带动、产业拉动、改革促动、服务牵动,加快构建完善的稳定增收机制,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依托沿线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小城市、小城镇等产业发展载体,强化带农、帮农、富农、促农作用,健全完善项目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持续推进土地流转,拓展村民财产性收入增加路径。深化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强综合整治和配套建设,提升资源资产价值。根据区域发展重点产业方向,围绕生产经营、社会服务、专业技能三大领域,广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持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强对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帮扶,保障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应享尽享,筑牢防返贫底线。到2025年,沿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等配置。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高标准覆盖,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加强城乡体育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供给布局,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城乡集团化办学,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到2025年,实现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健全完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办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运营管理水平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到2025年,力争80%的村卫生室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积极争创甲级村卫生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婴幼儿托育和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优教。(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网与党建网、社会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网格与警格、公共法律服务与执法宣传普及等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结合农房改善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系统化推进乡村治理集成改革,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以党建为引领、以“一委两站五岗”为社区组织架构、以“清单+网格”为服务管理路径、以“村(居)民积分制”为民主自治形式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职能作用,持续开展法治惠民行动,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尚法、循法而为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自治功能,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乡村社会治理,引导树立孝悌观念、诚信观念、义利观念。突出信息赋能,将“互联网+”融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全过程,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社区,促进实现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深度匹配。深入推进城乡文明共建,发挥《宿迁文明20条》《人情新风“宿9条”》《文明宿迁“诚10条”》等文明公约作用,大力营造文明乡风。到2025年,实现沿线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75%以上。(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现代化发展支撑水平。强化高位统筹、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注重规划衔接,加强标准对接,促进要素资源集中集约配置,加快推进“水、路、讯”等基础功能设施共建共享共用,提升区域发展基础优势。
19. 构建高效畅达的交通体系。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生产生活、文化旅游、水利管理等需要,进一步提升道路网密度和等级,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廊道沿线“城乡畅通无阻、区域快慢联动”的交通网络。打造“普通国省道、快速干线、县乡道”的复合通道,在黄河故道南北两岸各自形成“一主一辅一慢道”的沿河交通走廊,建设G235、S250、S267、S268等6条国省干线跨河通道,满足廊道沿线城乡日常出行、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和运输需求。优化完善廊道沿线国省干线、重点乡镇、重要景点、美丽乡村、公铁站点、港口码头的连接线路,加快提标生产路、贯通实心田,打通各重点节点最后一公里。对黄河故道堤顶路进行拓宽提标改造,配套打造骑行路线;在皂河龙运城、泗阳黄河故道湿地公园等节点建设水上交通旅游线路,打造滨水慢行、节点水游风景线,构建全线绿道体系。到2025年,廊道沿线公路长度达2400公里,公路网密度提升到每百平方公里170公里,主城区通达低于45分钟。(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旅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构建绿色通联的水网体系。理顺沿线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实施黄河故道大灌区模式,统筹推进片区水资源统管、统调、统配工作,满足用水需求。加强水资源控制指标争取和科学管控,实施十里长河站、七堡枢纽进水口改造加固工程建设,增加故道宿迁段引水、补水渠道和总量,提高上游水源保证率。优化沿线工业、农业、生态等用水配置,加快推进九支沟北延等项目建设,实施朱海水库、西民便河等与黄河故道连通工程, 强化沿线洼地蓄水涵养,继续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滩地农田灌排沟渠及配套设施建设,常态化开展沿线水厂、供水管网和相关设备的改造升级,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推进西民便河城区段治理、皂河干渠改造、团结站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流域防洪能力,补齐区域防洪排涝短板,提高城市防洪排涝韧性, 提升洋河片区防洪除涝标准。防洪标准城区段巩固50年一遇,其余河段20年一遇以上;排涝标准中泓10年一遇,滩地5—10年一遇,农田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构建现代智能的网络体系。坚持以信息化赋能现代化,适度超前开展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千兆网络和5G基站建设,推动5G网络设施延伸覆盖。实施光纤网络升级扩容,推广千兆服务应用,建设城乡一体化精品网络,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信息网络深度覆盖。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提升接入能力。加快“双千兆”网络协同建设,推进城市及重点乡镇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设备规模部署。推进感知系统建设和跨领域联通共享,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在公共卫生、工业生产、公共事业、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拓展应用。推进数字孪生黄河故道建设,提升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能力;加快沿线水利、公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高廊道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数字化特色产业链发展,建设数字农业试验区,推动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发展,推进农机装备、高标准农田、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推动大型电商服务平台下沉到廊道沿线,持续提升区域现代农业产业能级。鼓励大数据应用、软件服务等数字产业发展, 推动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服务线上办理水平。到2025年,廊道沿线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70%以上。(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行业管理办、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22. 加大统筹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责任。建立市统筹、部门指导、县区主抓、乡镇(街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领导小组办公室实体化运行、集中化办公。建立定期会办制度, 在市级层面统筹谋划黄河故道整体保护和开发,制定年度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推进计划,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向上争取。在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方面与徐州、淮安、盐城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推进机制,及时会商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市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策实施、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改革试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要深入研究宏观政策,及时掌握上级政策动向,密切结合廊道建设实际,找准上级政策和具体工作的结合点,按照“编排一批、策划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科学编制重大项目、重要改革事项,争取纳入国家和省级“盘子”。要主动策应省委、省政府《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支持措施,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政策和改革试点争取力度,推动更多要素资源向廊道沿线集聚。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委改革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和政策集成支持力度,统筹整合农业、水利、环保等相关专项资金向廊道沿线倾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对社会资本撬动作用,出台吸引鼓励社会化、市场化资本投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廊道沿线信贷投放力度,引导国有资本和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廊道建设。对廊道沿线纳入省生态空间管控区的范围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加强土地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省级“应保尽保”项目,其他项目用地计划由各地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规模核定用地计划保障,多盘活多使用。加快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挂钩指标在保障安置用地需求的基础上优先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廊道沿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各类农业产业发展载体合理用地需求保障。建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考核奖惩机制。积极申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统筹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在廊道沿线范围内加大补充耕地指标统筹力度, 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新增耕地开展补充耕地指标异地交易。加强人才政策支持,结合廊道沿线产业发展,鼓励职业院校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满足技能人才需求。强化数字经济培训,前瞻性培养适应当地数字农业等发展需要的产业人才。(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人行宿迁中心支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 加大探索力度。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聚焦廊道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鼓励在廊道沿线开展种地农户收入综合保险试点,有效降低种地农户生产经营风险。优先支持廊道沿线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支持地方探索多种用地方式,鼓励利用存量低效建设用地,满足设施农业经营者合理用地需求。支持廊道沿线地区优先申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关试点。积极对接上级政策,引导人才资源向廊道沿线基层农村倾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相关改革试点,推进更多领域改革成果率先在全省取得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全面激发区域发展活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改革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宿迁银保监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监测考核机制,实行专项考核,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市相关部门加强对指标数据的设置、收集和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市相关部门对廊道建设各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推进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对重点考核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实行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全面掌握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动态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强化监测考核结果应用,将专项考核结果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引导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