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教育局,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工作办公室,市湖滨新区教育局,苏宿工业园区劳动保障和社会事业局,市洋河新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局机关各处室、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面推动我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市教育局制定了《全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宿迁市教育局
2025年7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全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重要突破口,全面赋能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应用为王”,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我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全面赋能学生“五育”并举和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赋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全面赋能学校高效管理和精准治理,全面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7年,遴选培育完成50所数字化转型培育校;按照“2850”的工作目标,培育2个市级、8个县区级、50个校级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全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率实现100%;师生数字化转型意识明显提升,培育1000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的种子教师,我市数字化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初见成效。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实践探索
1.推动区域整体性数字化实践探索。持续推进宿城区、湖滨新区智慧教育样板区建设;加快推动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区”建设;加大对泗洪县、宿豫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指导力度;支持沭阳县、泗阳县、洋河新区、苏宿工业园区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各地聚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关键领域,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师研训一体化、城乡结对一体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数字化转型应用及成果孵化,探索教育数字化协同建设与发展机制,每县(区、功能区)培育1个区域教育数字化应用模式及示范案例,举办区域数字化转型成果交流展示活动。
2.推动基础教育学校数字化应用实践。遴选并建设50所宿迁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用培育校。按照一校一案,推动学校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作业批改、教师培训、校园安全、心理健康、后勤保障、招生考试等方面数字化赋能,培育50个个性化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出一批教育数字化转型标杆校。每年度征集遴选一批市级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
3.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增设数字经济类相关专业;引导职业学校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专业核心教材资源库,推动校企共建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高水平实践基地。鼓励职业学校与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行业企业向职业学校提供人工智能训练数据和实践场景,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推动建设6个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加大虚拟现实技术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革新、实训基地升级等方面开展。推广职教“双师课堂”模式,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企业导师与课程、学生的精准匹配,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提升教学质量。
(二)深化教育数字化重点场景建设应用
4.提升市智慧教育平台服务能力。推进市“慧学·宿迁”智慧教育云平台(以下简称市平台)功能优化提升,坚持全面育人,增设德育、美育、劳动、体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栏目,汇聚课程资源,按照集约高效原则,推动教育系统共建共享市平台算力和服务。打造不少于3个市平台数字化应用场景品牌。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栏目,建设全市统一的“AI应用超市”,推动人工智能“教学助手”试点应用。
5.加大推进教育管理服务数字化。持续推进校服阳光采购、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中等学校招生管理等数字管理平台应用及功能优化提升。加快推进“AI+教育数字监管”系统建设,实现规范办学、食堂管理、校园安全等监管数字化。鼓励构建数字化教育评估监测系统,探索动态闭环智慧教育评估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评估生态。加快推进市教育数字评审系统开发上线。
6.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学科研。推动“教师主导设计、AI助教实施”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推动教师在备课、上课、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组卷与出题等环节积极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教科研训、电教部门人员加大对数字化课堂指导力度。推动以数字化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活动逐步开展。每年度举办全市数字化教学优质课大赛等活动。
(三)加快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7.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课教育。依托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到2027年,基础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课率达到100%,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工智能教师队伍。用好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资源。依托市平台,多渠道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资源库。
8.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应用。鼓励各地各校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积极探索个性化应用。围绕学情分析、考试评价、身心健康、家校社共育、师生服务等业务领域,加快推进使用国家、省教育专用大模型力度。市平台本地化部署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围绕学科教学,开发智能体,构建学科教学知识图谱。做强“宿e答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依托存量数据,训练我市答疑智能体。推动教师积极用好智能体助教、助学、助评、助研。到2027年,培训1000名应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的种子教师。
9.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设备进校园,打造10个市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50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和培育30个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扩优提质“1+1”结对学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实施路径和标准规范,推动构建安全、可信、包容的AI教育技术生态。
(四)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10.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研制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应用系统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激励机制,将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贡献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推动我市27个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师共同体发展构建行动研究。探索常态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发展机制,试点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教师开展大规模“因材施培”并支持教师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及应用能力。每年通过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及应用能力提升活动,培训400人次。组建教师主播团队,开展课程直播活动。
11.开展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科创教育的发展,组织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创实践、数据分析研究等各类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办好全市中小学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赛、中小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系列活动。
12.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专业队伍建设。分类实施面向学校校长、信息化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骨干教师数字化执行力行动计划,整体提升相关人员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意识与能力,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导力和专业能力。到2027年,培训校长(园长)150人、信息化部门负责人150人、骨干教师600人。
(五)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与发展环境
13.推进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用好教育领域国家“两新”政策,持续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各级中小学校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开展数字基础设施配备。加快教育专网建设,优化中心城区教育专网覆盖面,支持泗阳县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指导沭阳县、泗洪县教育专网优化提升。推动中小学校园网络环境改造提升,千兆进校覆盖率逐步达到100%。推动万兆骨干全光校园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构建5G+云网融合应用环境,建设校园物联网,实现伴随式、无感知的校园数据采集。优化市教育云计算中心算力资源配备,满足市级教育数字化应用所需的算力资源调度和需求匹配。多措并举解决智慧教育教学终端配备问题,加快智慧纸笔、智慧平板、AR/VR、数字化实验(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终端(功能室)配备,确保能够支撑常态化的数字化教学。
14.推广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服务。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资源和功能,推动学校运用国家、省平台开展数字教研。市平台逐步实现与省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推动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与省平台资源共享及数据互通。着力打造市级“宿e优课”数字课程资源中心,围绕新课标和新教材,征集遴选3000节基础教育优质课,加大市级优质数字课程资源供给力度。探索市数字课程资源建设激励机制,推动优质资源汇聚共享。
15.提升学校后勤服务数字化。鼓励学校后勤保障特别是食堂、住宿、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标准化、个性化应用,推动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逐步实现物联设备采集和数据治理分析,在食堂运行、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多级动态监测,提高后勤运行效率和安全风控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六)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保障
16.深化工作统筹协作联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把手”工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机制建设和组织保障,建立上下协同、资源共享,各部门整体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内外部工作环境。
17.加强网络安全基础保障。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常态化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和培训工作机制,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日常管理、常态监控、漏洞监测、应急演练、通报整改、宣传培训等工作,增强积极主动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防护意识,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18.加强对人工智能应用指导。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家团队。宣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规范,引导师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杜绝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及滥用,营造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数字化教育及应用环境。推进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路径探索、模式总结和方法提炼。
19.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积极对接财政部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优化投入结构,拓宽经费来源,推动建立日常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支持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教育社会服务和治理、教育数字化培育校培育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