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宿迁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若干措施》解读①
为企“减负” 涉企行政检查不缺位不越位

宿迁:为企“减负” 涉企行政检查不缺位不越位

发布日期: 2025-02-12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编者按 营商环境是企业投资的“风向标”、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宿迁深入践行“五心”服务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力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了改革创新活力。为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日前,《宿迁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明确将今年定位为宿迁“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全市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更有力度的政策供给、更有速度的办事体验、更有温度的法治保障、更有口碑的亲商氛围。

为了让广大企业深入了解宿迁营商环境政策,即日起,宿迁日报在《您知道吗?》栏目中开设《宿迁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若干措施》系列解读报道,邀请市直各单位“一把手”或相关负责人对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敬请关注。

宿迁网讯(记者 张云 通讯员 郝浩然 茆长城)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涉企行政检查是为了引导规范企业依法经营,实现政企双赢、共谋发展。在实践中,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问题也会偶有发生。为此,日前出台的《宿迁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首条内容即提出要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按照《若干措施》规定,今年我市将实行涉企行政检查“一网统管”,并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推行柔性执法,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进一步完善法治保障,实施行政检查减量、执法提效,为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让广大企业放心经营、安心发展。

2月10日,记者采访了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学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华强,邀请他们对如何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进行详细解读。

“用心查一次”

凭单、亮证、扫码入企

《若干措施》提出,今年将实行行政检查“一网统管”措施,“一网统管”将如何“统”、如何“管”?

“作为行政执法监督部门,我们将会同市数据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在‘互联网+监管’基础上研究完善‘宿懿查’综合监管系统,‘宿懿查’寓意‘用心查一次’,‘宿懿查’将联通‘双随机、一公开’系统数据。”据韩学艳介绍,“宿懿查”将于本月底启用,可实现对涉企行政检查主体、人员、事项的清单化管理。

为规范行政执法检查,据韩学艳介绍,今年,涉企专项检查计划需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实行垂直管理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批准,年度内在同一地区同一领域开展的专项检查不得超过1次;非年度计划内的检查,于实施前5日内按照上述规定备案;涉及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数据监测等问题线索查实、真实风险排查的,可不制定计划,需纳入检查情况统计报告。

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要厘清“看得见的手”的权力边界。据韩学艳介绍,我市将建立行政检查清单,不在清单内或无法定事由的不得检查。同时还推进“双随机”检查与专项检查融合规范、全程可溯。因特殊要求确需另行开展专项检查、计划外检查的,通过“宿懿查”系统提前报审,未经审核不得实施。

分级分类监管

企业有了“安静期”

宿迁企业众多,如何提升监管的靶向性、精准性?《若干措施》提出,要实行分级分类监管措施,对信用等级为“优”的企业,坚持无事不扰原则。同时综合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以非现场方式在生态环境、消防、农业农村等领域开展“无感监管”。

“我们根据监管对象的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随机抽查的比例频次、被抽查概率与抽查对象的信用等级挂钩。”据徐华强介绍,企业信用等级由各监管部门结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开展评价并确定。

《若干措施》提出,对信用等级达到“优”的,各部门对此类群体的抽查比例不高于1%。徐华强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税务部门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出100家纳税信用等级为‘优’的企业,检查数量就不能超过1家,基本实现了对此类企业的‘无事不扰’。”

值得关注的是,《若干措施》提出要探索建立“企业安静期”,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贴心的好消息。据韩学艳介绍,“企业安静期”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将每月20日前设为企业的“安静期”,除涉及上级交办、突发事件、案件查处等特殊原因外,不得对企业进行各类行政检查,企业对违规检查行为可以“扫码”进行监督反馈,也可以拨打司法行政部门或执法部门监督电话。

推行柔性执法

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负面影响

行政执法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若干措施》提出,要推行柔性执法措施,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定公布不予处罚、减轻处罚和从轻处罚三张清单。同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运用指导、建议、提醒、教育等非强制性监管方式,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等措施,除涉及重大安全外,原则上不实施停产整治。

“柔性执法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我们将推动市级36个部门制定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三张清单,于3月底向社会公布实施。”韩学艳表示。

信用是企业的名片,《若干措施》提出,实行企业信用“无感修复”,推动企业修复申请材料全流程线上流转,实现应修尽修、即修即推。同时健全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记者了解到,对于已履行义务、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国家建立了信用修复的机制来帮助企业重塑信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经常反映,修复繁、修复难。

“此次《若干措施》在与国家修复机制不抵触的前提下,对操作流程进行了‘微创新’。”徐华强说,“我们将推广使用‘信用修复一键帮办’平台,通过平台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帮办代办’,第一时间提供修复服务,让企业‘修复无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