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大棚。这些大棚不仅是农作物的“家”,还是AI技术的“试验场”。在总面积达35.85万平方米的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全部由AI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控。
“你看,这些番茄苗长得又快又好,全靠这套系统。”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技术负责人张曼指着大棚内的显示屏说。在屏幕上,番茄苗的生长数据一目了然:温度保持在25℃,湿度控制在70%,光照强度恰到好处,水肥供应精准到每一株番茄苗的根部。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AI系统就像我们的‘数字农民’,24小时不眠不休地‘照顾’农作物。”张曼告诉记者,这套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智能分析。AI系统不仅能自动调节大棚内的环境参数,还能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在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的育苗车间里,记者看到一条全自动化的数字育苗流水线。从浸种、催芽到繁育、出圃,整个过程全部由机器自动完成。在育苗车间内,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育苗盘在流水线上缓缓移动,每一株幼苗都在AI系统的精准调控下茁壮成长。
“我们的育苗能力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在3年内,年育苗量达到1.5亿株。”张曼自豪地说,通过物联网技术,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实现了育苗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培育的种苗不仅品种新、苗期短,而且成活率高达99%,能够满足区域大规模种植的需求。
在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AI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育苗和种植环节,还贯穿整个农业生产链条。
“以前种地是‘靠天吃饭’,现在种地是‘知天而作’。自从用上了AI技术,管理成本降低了,亩均产量提高了。”今年60岁的袁盛林是南蔡数字农业产业园里的一位农民,她告诉记者,“现在种地轻松多了,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每年春节前后,蝴蝶兰凭借丰富的色彩和优美的形态,成为大家赠送亲友和居家装饰的首选花卉。
2月11日,室外温度较低,而在宿豫区来龙镇的宿迁云之花园艺花卉有限公司基地里满是春天的气息。记者看到,在基地大棚内,色彩各异的蝴蝶兰竞相绽放,工人们紧锣密鼓地进行装盆、包装等一系列工作;在基地大门外,几辆货车正排队等待装车,准备将蝴蝶兰运往各地的花卉市场。
宿迁云之花园艺花卉有限公司基地建于2018年,已实现蝴蝶兰种苗繁育、栽培生产、终端销售全产业链布局,建有现代化高标准恒温恒湿大棚1万多平方米,每年能培育蝴蝶兰30万株。“今年,基地培育的‘大辣椒’‘西宾哈尼’‘满天红’等品种的蝴蝶兰销售火爆。”该基地负责人刘绪超说。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每座大棚里都安装了一块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多个数据。“这是自动化AI控制系统,能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智能调节温度、湿度,为蝴蝶兰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刘绪超说,工作人员只需按按开关就能养好花。
宿迁云之花园艺花卉有限公司基地在蝴蝶兰品种的培育开发上,也有不少“黑科技”。据刘绪超介绍,该基地与相关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升育种能力,目前已自育100余种蝴蝶兰。
跟随刘绪超学习蝴蝶兰种植技术多年的李向进说:“刘老师定期为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将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大家。像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我都掌握了。”
AI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还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经验种地”到“数据种地”,AI“慧”种地的故事正在宿迁各地悄然上演。(记者 臧子青 周妮 陈少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