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一粒重千钧。近年来,泗洪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机”深度融合,把“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一粒种子虽小,却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承载着农民沉甸甸的希望。一粒好种子是什么样?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4月16日上午,在泗洪县界集镇瓦庙村的一处麦田里,连片的麦苗宛如绿色的地毯铺展在大地上。种粮大户王本兵正使用植保无人机,对麦田进行飞防作业,防治病虫害。“6月初,小麦就会进入收获期,紧接着,水稻也就可以播种了!”王本兵望着绿油油的麦田,满脸笑意。
“去年我种了100多亩水稻,每亩产量近1400斤,产量还不错。因为稻米品质好,销路不愁,有专人前来收购,稻谷在田头就被拉走了。”王本兵说。
王本兵告诉记者,以前,水稻品种少,产量也低。“小时候,我们家种植20多亩水稻,拔草、打药、施肥……父亲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在我的印象中,他就像‘长’在农田里一样,每天都在农田里忙着。我记得有一年水稻收成不好,每亩地只产了600斤水稻,父亲天天愁眉不展,家里仿佛被一团乌云笼罩着。”王本兵感叹道。
对于农户来说,一款好的水稻种子至关重要,它关乎着一年的收成与生活的希望。近期,王本兵忙着挑选水稻品种。“如今在泗洪,可供农户选择的水稻品种有很多,因为我们的气候、水土都很独特,所以,不少优良水稻品种会在泗洪进行推广。在水稻品种的选择上,我更青睐于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王本兵说,好种子给了他“种好粮”的底气。
谈到优质水稻品种对生产的重要性,泗洪县慧心雨桐家庭农场负责人许芳很有感触。“俗话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以前,我们可选择的水稻品种比较少,辛辛苦苦干一年,收入却相对微薄。”许芳回忆道。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泗洪县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遴选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同时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推动水稻品种培优。
作为“泗稻301”的忠实用户,许芳已经连续5年种植“泗稻301”。“我承包了30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泗稻301’等水稻品种,‘泗稻301’具有产量潜力高、抗倒性强、食味好、耐储性好等优势,收成好的时候,每亩产量近1700斤。”许芳笑着说。
良种还要良法配。与父辈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不同,许芳用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让农业生产更加有效益、有奔头。2021年,许芳引进了硬地硬盘育秧技术,通过营养土拌种入秧盘、暗化催芽进晒场、现代化喷灌等工序,实现了在水泥晒场上培育水稻秧苗。“地多了,人反而变得清闲了,收入还增加了!”许芳难掩喜悦之情。
良种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好的种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从何而来?记者的思绪飞向距离我市2000余公里的海南省,4月17日,在位于该省的江苏省南繁中心林旺基地,来自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忙着对水稻材料进行杂交配组,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候鸟”一样,他们每年都会来到这里开展科研工作。
据悉,海南有着不可替代的光热资源,被称为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多年的实践证明,“南繁育种”是加速新品种选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2024年11月,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筛选了4000余份水稻材料送至海南,用于选育良种。
“过去,为了选育优良的水稻新品种,我们的前辈要坐上一周的绿皮火车才能到海南开展工作,那时,由于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因素,他们在海南一待就是4个多月,过年都无法回来。”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春介绍,为借助海南冬季的适宜温度,缩短育种进程,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到海南开展育种研究工作,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不断被培育出来。
陈春介绍,近期,他们将结束在海南的工作,带着水稻材料返回宿迁。在今年5月,他们会将这些水稻材料播种在试验田中。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粒良种,就像一根针“藏”在浩瀚的大海之中。十多年来,陈春与同事一起改良水稻品种十余个,如“泗稻22号”“泗稻23号”及被认定为“超级稻品种”的“泗稻301”等,在示范推广后,赢得众多种植户的认可,在泗洪大地上大面积种植。
“今年,我们培育出一个水稻新品种,名叫‘苏田晶粳’,它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出米率高和耐储存等显著特点,产出的大米外观晶莹剔透、口感柔韧。新品种问世后,泗洪县的一家农业企业第一时间与我们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推广大面积种植,并进行市场化开发。”陈春表示,泗洪大米的品牌影响力十分强大,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泗洪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用水稻品种。
“我们对良种的追求永无止境,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泗稻301’‘苏田晶粳’进行改良,希望能培育出更高产和更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不负泗洪这片热土。”陈春坚定地说。(记者 李尚程 杨 芹 颜靖尧 朱婉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