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清晨,在泗洪县双沟镇新淮村村口竖着的村名牌上,“新淮村 玉带折之乡”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编玉带折是新淮村村民的传统手艺。老一辈人用刀将芦苇剖成细条,再凭借一双巧手,用半天时间就能编出近20米长的玉带折。在过去,这长长的玉带折是农家必不可少的器具,几卷玉带折就能装下一年的收成。
“玉带折曾养活了许多新淮人。”新淮村党支部副书记宋体江说,曾经,新淮村是玉带折的重要产地之一,制作的玉带折远销东北等地。
今年85岁的新淮村村民宋养华坐在特制的矮凳上,用刀来回两下就将一根芦苇纵向均匀剖开。“从我10岁起,爹就让我蹲在灶膛边上练这个。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会这门手艺。”宋养华边说边将剖开的细条排列整齐,开始为编玉带折“起头”。
在20世纪80年代,宋养华编的玉带折供不应求。如今,虽然农户很少用玉带折囤粮了,但是闲下来的宋养华仍不时编玉带折。
“以前,玉带折是农家、粮库的主要储粮工具。用玉带折囤粮,既方便又通风,比用缸或瓮的效果好。现在,用玉带折囤粮的人家不多了,我因为每年家中要留几百斤粮食作为口粮,所以还用玉带折囤粮。”新淮村村民宋林波指着自家墙角的玉带折说。
“在新淮村,像宋养华一样坚持编玉带折的人不多了。”宋体江说,“随着粮食储存技术突飞猛进,玉带折渐渐被淘汰了。但是,我认为这门手艺传承不能断。”
“有年轻人建议用玉带折制作工艺品,由此传承这门手艺。但是,村里的资源有限,老一辈人又摸不清其中的门道,只能干着急。”宋体江说,如今,玉带折制作工艺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让宋养华等老一辈人看到了希望。
采访手记:在烘干设备的轰鸣声中,玉带折“退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每一种即将消失的传统用具,都在等待一次“转场”。当实用价值消失后,文化符号的重构或许能让老手艺焕发生机与活力。但是,破局仅靠老一辈人很难实现,年轻人是实现破局的希望。(徐欢 云春燕 王章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