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记者走进泗洪县半城镇马浪湖林场,只见一排排杨树挺拔茂盛,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张绿色的“身份证”,上面醒目地标注着“绿票生态补偿项目”。据马浪湖林场场长王淼介绍,这片林场是泗洪县生态产品交易中心重点培育的“绿票”项目基地。
“绿票”机制巧妙地将土地开发与生态补偿紧密相连,购买“绿票”的企业不仅能提前为生态建设“买单”,还能获得15年生态补偿项目收益权的80%,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现完美“邂逅”。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宿迁积极探索,针对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四大难题,构建起生态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以系统性创新让绿水青山的“颜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
破“度量难”:精准量化,唤醒沉睡的生态资产
长期以来,生态产品因缺乏统一计量标准,难以进入市场流通。如何精准量化生态资产?宿迁创造性地建立了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规范,为空气、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赋予明确“身价”。
围绕森林、农田、湿地、城市四大生态系统,宿迁在全国层面率先探索编制了《宿迁市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将生态产品细致划分为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三类。经初步调查,全市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共有262种,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明确了具体面积,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也确定了具体区域。
这份清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调整的。随着生态资源统计调查的深入,核算生态产品总值(GEP)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这一规范的建立,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了坚实基础,更为其交易和变现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得益于这一规范,宿城区皂河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将189万立方米的水量指标成功转让给蔡集镇牛角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解“抵押难”:金融创新,激活生态资本潜能
过去,企业虽手握优质生态资源,却常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陷入贷款难的困境,发展受限。如何激活生态资本潜能?宿迁创新建立了绿色金融支持机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撬动作用,全力打通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绿色通道”。
在“花木之乡”沭阳县,花木盆景种植面积达60万亩。5万余家花木类电商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但长期面临抵押物不足、贷款难等问题。2023年,沭阳县探索建立花木类VEP核算机制,对全县花木生态资源进行全面“起底式”调查,建立起“VEP花木生态价值贷”发放项目库和花木类VEP评价体系。
沭阳县艺森园花木基地负责人胡道中成为这一机制的首批受益者。2023年12月,胡道中将花木产品蕴含的生态价值作为资信,获得500万元贷款,这也是我国首笔“VEP花木生态价值贷”。
在全国首批13个“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之一的泗洪县,依托“缤纷泗洪”生态产品公用品牌,泗洪县康源水产科技养殖协会获得5000万元授信额度,用于建设标准化蟹塘和研发生态养殖技术,打破了开展生态蟹养殖的资金瓶颈。
如今,宿迁的生态资源不再“沉睡”,而是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克“交易难”:电商赋能,拓宽生态产品市场渠道
如何让生态产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宿迁、“走”向市场?宿迁充分发挥“电商名城”优势,创新“电商+生态产品”营销模式,将生态产品的价值融入农产品、工业品、生态服务产品中,使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的商品。
“一场直播能吸引40余万人参与,成交额超过100万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沭阳县艺森园盆景直播基地负责人周艳玲兴奋地说。
沭阳县积极推动以“沭派盆景”为主的精品花木销售场景向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拓展。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沭派盆景”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特色生态产品的魅力,大幅提升了花木产业的经济效益。
泗洪县临淮镇被誉为“中国螃蟹之乡”。这里是宿迁市洪泽湖大闸蟹的主产区,养蟹历史悠久,养殖面积达3.46万亩。以往,蟹农们虽有优质螃蟹,却苦于找不到好销路。“自从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螃蟹,我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销售额节节攀升。”泗洪县玉旺水产销售中心负责人段广玉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每一只螃蟹都有能查看其生长环境、水质等生态信息的二维码,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宿城区的绿色蔬菜、宿豫区的肉禽食品、沭阳县的园艺花木、泗阳县的特色桃果、泗洪县的生态水产……为了提升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宿迁打造了“宿有千香”区域公用品牌,将全市的绿色农产品、生态工艺品统一纳入品牌体系进行销售,让“宿迁产”的生态产品销往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宿有千香”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已达67家,开发特色产品220余款,开设店铺51家。2024年,“宿有千香”区域公用品牌系列产品销售额超过12亿元。
化“变现难”:制度护航,让“保护者”得实惠
推动生态产品持续变现,离不开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宿迁加快健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为生态产品持续变现注入强大动力。泗洪县的“绿票”交易机制便是典型代表。
江苏甲等包装有限公司完成“绿票”交易后,其法定代表人潘浩说:“企业虽然增加了5万元的支出,但是通过‘绿票’从银行担保贷款了4万元,对流动资金影响不大,未来还能享受收益分成。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长期投资。”泗洪洲亿置业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张淑静坦言:“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杨树等资产的实物支撑,我们对企业购买‘绿票’充满信心。”
宿迁在全省率先印发《宿迁市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和减污降碳成效挂钩机制,让水更清、地更沃、天更蓝。例如,宿迁出台《宿迁市区耕地保护激励实施办法》,对每年评出的耕地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6个乡镇、1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激励,其中排名第一的乡镇可获得激励资金500万元,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乡镇分别获得激励资金300万元,排名第四至第六的乡镇分别获得激励资金200万元。
不仅如此,宿迁还积极探索跨市域政府立法性生态补偿,与徐州市开展协同立法,颁布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首部设区市协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为清清骆马湖提供“专属法律”保护。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区域间的生态合作,也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筑牢了法律防线。
当洪泽湖的碧波、沭阳县的花木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宿迁这座“江苏生态大公园”正用生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幸福不动产”,还是“发展硬资产”。随着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宿迁的宝贵经验正为“双碳”时代的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记者 马爽 通讯员 徐万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