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托稳群众“饭碗”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托稳群众“饭碗”

发布日期: 2025-07-21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7月14日,上午9时刚过,宿城区耿车镇耿车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内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王萱耐心地讲解着招聘信息里的岗位详情:“您看这个岗位怎么样?就在咱们镇边上,工资挺不错,厂里还免费教技术,上手也不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系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2023年以来,宿迁积极响应江苏省“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部署要求,将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作为稳就业、惠民生的关键抓手。依据本市出台的《宿迁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宿迁以“科学谋划、科学推进、科学突破、科学求实”为原则,精心打造了35个特色鲜明、高效运转的服务站点。

“站点选址,我们牢牢把握住‘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这个核心。”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站点的选点、布局绝非随意,而是建立在对就业数据的深度分析之上。

这些站点不仅设立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还延伸至人流量密集的商场、技能培训资源丰富的培训学校、信息汇聚的人力资源公司、退捕渔民集中的重点乡镇,甚至深入金融服务便捷的银行网点。例如,泗洪县临淮镇便在退捕渔民集聚区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重点开展大龄退捕人员就业帮扶和政策享受兑现工作。

这种“多样化覆盖”的选址逻辑,能够确保服务触角精准延伸到就业困难群体最需要的地方,实现“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便捷可达。截至2025年6月底,这些站点已成功促进8910名劳动力实现就业,累计办理各项政策性补贴75.3万元。

精准布点之外,还需精准滴灌,用“绣花功夫”点亮希望之光。“要不是服务站帮忙,我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撑下去……”泗阳县众兴街道西康社区的张女士提起过往,声音仍有些哽咽。婆婆重病在床,家庭负担沉重,她一度陷入绝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不仅仔细了解她的困境,还精准地分析了她的情况。

很快,一份附近超市的理货员工作推荐到她面前。“现在好了,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婆婆,每月也有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张女士的笑容,是就业服务站“精耕细作”的最佳注脚。

为了点亮更多这样的希望,宿迁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细致入微的“寻访”,组织力量深入走访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等五类特殊困难群体,覆盖6100余人。一户一档,精准掌握每个人的就业状况、失业原因、家庭状况、择业意向和就业能力,建立起动态的困难人员信息库。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帮他们找到工作,更要帮他们找回信心和尊严。”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更深层的关怀。在精准匹配岗位之外,就业服务站还辅以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助力困难人群从“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

同时,宿迁积极引导企业开发适配岗位。截至目前,宿迁已开发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爱心岗位”4700余个,并以就业服务站为“桥梁”,实现了岗位信息与就业困难群体需求精准对接。

如何确保就业服务站不沦为“空架子”,真正成为群众“用得上、信得过”的“暖心站”?宿迁建立了一套“闭环管理”保障机制。

依托省级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宿迁制定了本地化的考核细则,从服务评价、问题反馈到整改落实、成效监督,形成了全流程衔接的闭环管理体系。宿迁还定期对就业服务站进行“体检”,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服务始终在线、工作高效推进。

考核只是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才是目的。各就业服务站依据考核反馈和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进行自我优化:有的增设了“求职心理疏导角”,为焦虑的求职者缓解精神压力;有的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求职者“拥抱”新机遇……这种以考促建、以评促优的机制,赋予就业服务站持久的生命力。

服务网络“广覆盖”,要求服务人员“专业化”。面对部分就业服务站存在的人手紧张、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宿迁创新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专业力量“进场”。截至目前,已有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深度参与就业服务站运营工作。

在泗阳县众兴街道东光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泗阳新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带来了新气象: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动态数据库,与周边企业签订定向输送协议……这种“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不仅缓解了基层压力,还引入了专业机构的活力和创新理念,推动就业服务升级。

35个就业服务站和75.3万元政策性补贴传递着城市的温度。宿迁的实践证明:就业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不仅需要顶层的宏观设计,还需要基层充满温度与智慧的“精耕细作”。宿迁推动制度的保障、市场的活力、精准的帮扶与长效的管理共同发力,让希望的种子在群众的“家门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稳稳地托起群众的“饭碗”和幸福感。(记者 马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