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宿迁:织密垃圾全链条“治理网”

宿迁:织密垃圾全链条“治理网”

发布日期: 2025-07-06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现在家里装修,垃圾随时能送到垃圾房,不仅非常方便,还不影响小区绿化和环境,特别好!”7月1日,在宿豫区盛世蓝城小区,业主邓爱民指着小区里一座规范的装修垃圾集中收集点,语气里满是赞许。

“我们小区一侧靠大运河边,另一侧靠近北京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如果小区垃圾乱堆乱放,不仅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还会给整个宿豫区‘抹黑’。”在接受采访时,盛世蓝城小区物业公司经理邹胜利说出了在小区16号楼设置装修垃圾集中收集点的初衷。他说,每当有业主前来报备装修计划,物业公司都会第一时间提醒装修垃圾的投放地点。即便近期天气炎热,物业公司也坚持3至5天清理一次建筑垃圾,确保小区环境始终干净整洁。

这种“前置管理+动态清运”的模式,让盛世蓝城小区环境始终保持着清爽状态。正在装修的业主赵梅赞不绝口:“倒垃圾特别方便,大家都集中投放,小区干净多了!”

宿城区新城名府小区同样也在整治中焕发新生。业主蔡则宽谈起入住体验,言语间透着满足:“卫生状况没得挑,生活垃圾分类做得细,角角落落都清清爽爽。”

漫步新城名府小区,一条宣传步道与600余平方米的墙体彩绘交相辉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呈现,营造出浓厚的环保氛围。“生活垃圾每日早晚各清理一次,6处垃圾分类房均安排专人值守,既引导业主有序投放垃圾,又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全方位保障小区环境。”恒康物业公司新城名府项目负责人钱斌说。

如今,行走在西楚大地,像盛世蓝城、新城名府小区这样的整洁图景已成日常。这背后,是宿迁以开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和建筑(装修)垃圾规范收集处理工作,全力提升人居环境的生动实践。

城市环卫系统的升级,更是其中关键一环。“曾经,宿城区原有的9座老旧中转站设备老化、故障频发、异味扰民、渗滤液难处理……不仅拉低了市容,更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宿城区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科科长邱昌体说,如今,投入8500万元打造的宿黄线、华夏大道2座大型生活垃圾调度中心,能够有效节约城市公共空间和人力资源成本,对城区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调整。

这2座大型生活垃圾调度中心的倒料口、压缩机、渗滤液处理设施、除臭杀菌喷淋系统等设施设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够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对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优化倒料流程和时间,提高倒料效率和质量,确保与新型垃圾转运车辆能够顺畅衔接,做到随倒随走、车走地净。

“现在路过中转站,再也不用捂鼻子了!”在宿黄线环卫调度中心附近上班的市民李芳感慨道。

在垃圾“变废为宝”的赛道上,宿迁同样跑出了“加速度”。走进光大环保能源(泗阳)有限公司垃圾处理中心,透过一整面落地窗,就能看到,工人通过垃圾吊抓斗将在垃圾储坑中发酵了3到7天的生活垃圾,投放进焚烧炉。发酵好的垃圾在焚烧炉中进行燃烧,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却变成了“宝”。

“这些‘城市废弃物’经过高温焚烧,产生的蒸汽能发电,炉渣还能制成环保砖。”光大环保能源(泗阳)有限公司生产运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垃圾焚烧,该公司一天发电量约25万千瓦时,这些电少部分自用,大部分输送到国家电网,是该公司目前最大的营收来源。2024年,该公司焚烧生活垃圾22万吨,发电8700万千瓦时。

从家门口的垃圾房,到城市中枢的智能中转站,再到资源循环的环保工厂,宿迁用“绣花功夫”编织起生活垃圾和建筑(装修)垃圾规范收集处理工作全链条治理网络。“我们将开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工作与垃圾分类工作深度融合,聚焦群众身边的小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宿迁市垃圾分类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柯晓庆介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省级生活垃圾“四分类”提升改造小区721个,累计建成“两网融合”点92个。此外,通过推进垃圾收运设备更新,优化作业时间和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今年9月1日《宿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柯晓庆透露,下一步,宿迁将完成133个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改造,更新600余个分类设施;将建立健全“人防+技防”“网格化+常态化”巡查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推动群众共治共享。并以宣传贯彻《宿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契机,聚焦“设施完备、机制健全、全民参与”目标,强化部门协同,压实属地责任,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为建设美丽宿迁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李文静 通讯员 赵晓晓 李妍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