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个基础教育集团织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查处125个违规培训机构,彰显规范办学的坚定决心;200余个“订单班”“冠名班”输出技能人才6000余人,回应产教融合发展呼声……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是今年以来宿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生动注脚。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宿迁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在“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上同向发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通技能培训与学历提升“双通道”。
向优质均衡更进一步
观察宿迁今年中考成绩可以发现,优质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分差较往年有所降低,各初中录入优质高中的人数也趋近于均等,前几年“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复存在。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今年以来,宿迁以更大力度推进优质学校建设,深化集团化办学,加快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围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继续实施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工程,项里高中等7所学校开工建设;持续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今年以来,宿迁已开展乡村学校校长专项培训活动2次、市级第二期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培训活动132次、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活动29次,培训名师名校长2100人次、学科骨干教师553人次、乡村学校校长453人次、乡村骨干教师760人次;宿迁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室空调电气改造和安装配备工程,实现全市公办中小学空调配备全覆盖。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黄海路校区教师李军常态化通过城乡互动课堂给宿城区洋北初级中学学生上课。“两个班上课内容、进度、作业完全一致。”李军说,“这种打破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课堂,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流动。”
这是宿迁深化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好处。就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集团为例,其已构建起“一校六区”的完备体系,依托智慧赋能等手段、机制,加快实现先进教学理念、优质教学资源乃至教师队伍的全方位共享。
截至目前,宿迁共组建89个基础教育集团,引导集团学校通过大教研、课题研究、同课异构等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引领和带动,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等差距。可喜的是,宿迁已实现乡村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宿迁严格落实“划区域招生,分区域管理”,将区域内的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建立学区内学校之间的协同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让规范办学成为常态
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今年以来,宿迁持续发力,印发《宿迁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督查问责机制的通知》,以细致明确的“督查清单”和强有力的专项整治行动,为学校办学划出“红线”。
记者了解到,“督查清单”涵盖作息时间管理、考试管理、课程管理、润心行动等12项内容,从多个维度对学校规范办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仅是对学校日常管理的规范与引导,更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与遵循。
此外,宿迁制定2025年度“进校园”事项清单,加强“进校园”事项监测,严肃处理违反规定、层层加码、增加学校和教师负担等行为。“现在教师的事务性工作明显减少了,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了。”宿迁市实验小学教师朱爱玲说。
更让学生家长放心的是,宿迁“校园餐”越来越规范。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宿迁经开区青海湖路小学学生家长汪先瑞经常参与学校食堂验菜。“现在亲眼见到学校食堂的食材,看到检疫章,终于吃下了‘定心丸’。”汪先瑞说。
校园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师生健康与安全的重大问题。宿迁在严格执行食材“阳光直采”的同时,构建完善“五员验菜”(校领导、中层教干、教师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厨师)与“三长陪餐”(局长、校长和家长)制度,实现食材从“入校关”到“入口关”的全链条监督。
校外的变化同样真切。现在虽是暑假,但以前常见的“地下补习班”却看不到了。原来,宿迁组织开展了全市校外培训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上半年查处违法违规培训机构125所,并组织全市265名责任督学,围绕“五项规范”、教辅材料征订等重点领域按月开展专项督导。
在不同赛道各展所长
“我们直接与用户沟通,企业导师在旁边随时指导,现场传授沟通技巧。”在宿迁技师学院京东校园馆参加一周客服实训后,学生夏梓涵已经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在这里,课堂即职场。”她说。
今年以来,宿迁技师学院紧贴宿迁市“615”产业体系要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新增“智能焊接技术”“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等专业,并通过建立校企人才供需库、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
如何打通培训与学历提升“双通道”?宿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从升学就业的角度探索差异化办学,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我市产业需求,加快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不同赛道各展所长。
目前,宿迁已经探索构建“园区即校区、工号即学号、工位即座位、毕业即就业”培养模式,今年上半年开设“京东班”“长电班”等“订单班”“冠名班”200余个,为企业定向输送技能人才6000余人。
学前教育阶段,改造提升102个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务的幼儿园,让年轻父母不再为“带娃难”犯愁;义务教育阶段,“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科学课”等特色课程,让学习走出教室边界;高等教育领域,宿迁学院、宿迁开放大学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开设新专业,为社会急需领域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多点发力”的宿迁教育持续满足宿迁群众多元化需求。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强调,要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办好一批“家门口”新优质学校,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双名”工程,确保“学有优教”。这一鲜明要求正转化为全市各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的生动实践。
记者手记
教育的过程是填满所有时间来提高分数,还是给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寻找方向?如何培养更多优秀教师,真正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学习本是快乐的事,为什么对于部分孩子和家长来说,却变成了负担?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采访,从宿迁不断深化的教育综合改革中找到了很多解决方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短板弱项,比如优质学位供给仍显不足等。值得期待的是,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已明确,要坚持投资为民、投资于民,持续深化民生“六优”工程,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普惠共享,并就“健全与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作出具体安排。
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才能把得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学模式创新、考核评价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又涉及家长对学校的配合、社会教育的支持等。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向既定奋斗目标前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以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主动超前布局、深化改革创新、协同联动各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教育更美好。(记者 高云龙 马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