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7月22日,笔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宿迁已完成2025年度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更新工作,全市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6.3455万亩,为我市粮食稳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宿迁始终坚持走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互促共进之路,以“全覆盖”的工作格局不断筑牢耕地保护防线,以创新之举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粮食安全的双赢。
“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期间,我市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顺序,科学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做到不交叉不重叠不冲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保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宿迁耕地面积达628万亩,圆满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手拿历年土地变更调查影像图,仔细比对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数据;分析土地复垦开发潜力,对具备开发和恢复耕地潜力的土地进行登记;当好“调查员”,详细了解村民耕种意愿……近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宿城分局第一中心所工作人员在宿城区龙河镇陈林村的小路上、农田里来回穿梭,步履不停。
为了进一步扩大耕地资源储备,我市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恢复补充工作,深入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积极构建耕地保护协同联动机制,科学安排耕地恢复规模与时序。今年以来,宿迁实现耕地流入约2万亩,一片片曾经被闲置或被低效利用的土地,正成为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遏制资源违法行为,是守护自然资源的关键环节。对于土地违法行为,我市秉持“零容忍”的态度,不仅在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等方面积极创新,更在推进区域联合执法、提升执法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其中,检资、警资、城资“三资联动”外部联合机制和“大执法”内部协同机制是我市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的重要抓手。
“正是在这些机制的助力下,我们实现了跨部门协同作战,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违法用地整改工作得到了强力推进,自然资源例行督察反馈问题面积逐年减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保处有关负责人说,市资规局持续做好卫片执法检查工作,严格落实“动土必到场”制度,确保及时发现、迅速制止、严肃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让违法者无处遁形,全力维护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我市还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减少占用耕地”等政策,努力为农业发展留下更多良田沃土。在严控增量上下功夫。自2018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刀刃”上,全市90%以上的供应土地用于重大产业、重点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在盘活存量上“做文章”。我市持续提升工业用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更加注重对存量土地的“内涵式挖潜”,由此缓解紧张的土地供求关系。在用好流量上想办法。我市充分利用好增减挂钩产生的“土地流量指标”,75%的“土地流量指标”用于保障产业发展、农房改善、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
据了解,今年以来,我市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05万亩、处置闲置土地511亩,有效减少了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增强了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从划定储备区到恢复耕地,从整改违法用地到“集约用地挖潜”,宿迁以一套“组合拳”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这些扎实的举措既护好了“粮袋子”,又为宿迁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吴柏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