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宿迁文明20条》发布以来,宿迁市持续深耕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让文明的新风尚深深植根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这些文明行为规范正逐渐转化为市民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7月15日,记者对此进行走访。
解锁婚俗“新花样”,文明新风徐徐吹
公交车变身喜庆婚车、大红花轿迎娶新娘、“二八大杠”载着新人……在宿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集体婚礼、公交婚礼等方式拥抱文明。
2023年9月,在宿城区王官集镇仝李村附近,陈朋与顾海舟用公共自行车办起了一场别样婚礼,清脆的铃声与亲朋的欢笑洒了一路,成了小村当日最动人的风景。“公共自行车婚礼不仅很有趣,而且很省钱,更令我们感动的是,运营方得知后慷慨免除了费用。”陈朋笑着说,婚礼总归是个形式,钱用在形式上不如留着好好过日子,自己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2023年10月,泗阳县唐女士与胡先生的公交车婚礼又掀起一阵新风尚。只见公交车车窗上贴着大红“囍”字,车身贴着“我们结婚啦”的宣言,十分喜庆。唐女士说:“轿车接亲既浪费钱也不热闹,公交车多好,20多位亲友共聚一车,车厢里的欢笑声就没断过。”传统婚车的静默,被这流动的欢聚彻底打破。
今年5月,一场主题为“花海沭爱 同心筑梦”的集体婚礼在沭阳县月季展览园浪漫举行,100对新人齐聚一堂,在亲朋好友和现场观众的共同见证下,步入婚姻的殿堂。月季簇拥,誓言如歌,这场盛大而简约的仪式,见证着百份爱情共同的纯粹信念。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举办婚礼时,选择自行车、公交车等文明、绿色的方式,开启浪漫创意、低碳环保的迎亲之旅。一场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婚礼,既体现了宿迁市倡导文明新风的成效,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可学可做的“婚庆样板”。
拒绝“升学宴”,文明谢师恩
一杯清茶敬恩师、一张合影作留念、一个电话表谢意……不久前,在沭阳县11所高中校园里,刚刚经历过高考洗礼的1.4万名高三学子,与教师、家长一起,在横幅上高兴地签下自己的名字,一条条印有“拒绝‘升学宴’引领新风尚”的红色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据悉,自2020年宿迁创新推出《人情新风“宿9条”》以来,沭阳县在全国率先发起拒绝“升学宴”倡议。今年是沭阳县开展这项活动的第六年,六年来,这场由全县高中校长联名倡议、家校社协同推进的文明实践,已成为沭阳县移风易俗的“金字招牌”。
“十年寒窗的情谊,不该用一桌宴席来衡量。”今年6月底,宿迁市教育局发布《师恩不“宴”谢——关于拒绝操办和参与“谢师宴”“升学宴”的倡议书》,倡导市民以简约文明的方式感恩师长、庆祝升学。倡议书中明确,学生家长可通过短信问候、合影留念等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以家宴、寄语等形式为孩子送上祝福,共同抵制“谢师宴”“升学宴”;教育工作者需严守师德规范,拒绝参加任何相关宴席及礼品礼金;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杜绝违规吃喝收礼行为。
“女儿今年考出了理想分数,已经为老师送上贺卡表示感谢。我们不搞隆重仪式,不设豪华宴席,崇德尚礼、健康节俭、文明和谐,这才是社会新风尚。”市民王海燕说,她和家人也会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尚。
楼道焕新颜,共绘文明新画卷
7月15日早上8时许,市区华泰御花园小区3号楼居民李女士拎着菜篮走出单元门,宽敞整洁的楼道让她步履轻快。“以前可不是这样的,经常有人把电动自行车停在一楼楼道里。”她说,此前一楼楼道常年被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占据,有的住户还将纸箱、旧家具和垃圾堆在门口过道,既影响通行又存在消防隐患,夏天还飘异味。
这一切的改变,始于《宿迁文明20条》的发布。李女士记得,当时小区里经常有志愿者宣传,单元门口也贴满了宣传标语。潜移默化中,居民们的观念慢慢转变。
转变始于细节。该小区居民王浩(化名)曾习惯把电动自行车停在楼道。“我就是担心车被日晒雨淋,没想过其他的。”王浩说,直到志愿者上门宣讲时,他才意识到安全隐患,恰逢单元楼前建起了车棚,他就把车停进了车棚。如今,该小区楼道里已不见电动自行车踪迹。
“现在打扫起来省心多了!”保洁员郭宜永拿着拖把擦拭地面,瓷砖映出顶灯的光亮。他清楚记得,以前有居民把垃圾等物品放在楼道里。“现在居民会把垃圾带下楼,车棚里的车也摆得整整齐齐。”郭宜永说,“居民更文明了,我们干活也舒心。”
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小区里飞线充电基本绝迹,关于楼道乱停乱放的投诉也大幅下降。”微风穿过洁净的楼道,裹挟着花朵的清香,吹散了曾经的拥堵与隔阂,留下满室清爽。而这悄然发生的改变,正是一条条文明细则化作市民自觉行动的生动写照,在西楚大地编织出一幅崇德向善、井然有序的文明画卷。(记者 倪家乐 见习记者 欧怡娜 云春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