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年中看·看全年”系列报道
优质医疗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年中看·看全年”系列报道 | 优质医疗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发布日期: 2025-07-30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全市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10个,累计建成省级重点专科9个(含中医2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5个(含中医8个)……

健康是人民的永恒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近年来,宿迁持续深化医疗改革,积极争取省级政策支持,扎实推动紧密型医联(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切实满足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资源下沉,看病就在“家门口”

“以前看病总往市里跑,很不方便。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做一些小手术,再也不用奔波转诊了。”7月26日,在宿豫区来龙中心医院口腔科,来龙镇王庄村村民王宗成告诉记者,他带母亲来医院检查牙齿。

宿豫区来龙中心医院不仅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的医联体医院,还与宿豫区人民医院共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有力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目前,定期下沉该院的主任医师有6人、主治医师有3人,每周有4人前来坐诊。

“我院现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8人,打造了眼科、口腔科、疼痛科、中医诊疗中心等特色科室,弥补了基层医疗短板。”据宿豫区来龙中心医院副院长汪旭介绍,今年上半年,该医院急诊量近5万人次,开展外科手术约180台次、公共卫生服务约10万人次。“医疗资源下沉后,医院软硬件显著提升,很多以前不敢看、不能看的疾病,现在都能有效救治。”汪旭说。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三医”协同发展。今年以来,宿迁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收购、控股、技术合作等形式,与基层机构建立联合体,促进城区医院资金、人才、技术向基层延伸。

在医联(共)体建设中,宿迁发挥集成效应,确保医务人员沉下去、服务好,建立城乡医院机制依存、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例如,沭阳县建立沭阳医院和沭阳县中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医共体,泗洪县则由泗洪医院、泗洪分金亭医院、泗洪老年病医院等牵头建立医共体。

成效如何?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比例达74.66%;县域内就诊率达95.14%;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量达1.9万余人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结对合作,引入“大城市”新技术

“比起传统手术,我更愿意选微创,创口小、不影响容貌,心里就不怕了。”前不久,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耳鼻咽喉科病房,患者沈株敏告诉记者,她即将出院,手术费约5000元。

“过去这类手术需做耳后切口、打磨骨头,很多患者因恐惧延误治疗。”该科副主任庄汉说,“医院通过邀请南京专家定期坐诊,成功引进并掌握耳内镜持续灌流技术,手术创面小、痛苦少、负担轻,患者满意度高。”

更可喜的是,依托去年9月成立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中心”“高下教授团队名医工作室”等平台,该科引入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案,让宿迁患者“足不出市”便能享受“大城市”的优质服务。

这也是我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优秀医院加强结对合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宿迁市中医院继续做好省级结对帮扶政策落实,泗洪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等医院建立医联(共)体合作关系,沭阳县与昆山市、宿城区与苏州吴中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与此同时,宿迁持续推动建设省市区域医疗中心,全面落实《江苏省结对帮扶省内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实施方案》,完善办医条件、强化科研能力,促进人才交流培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就医便捷度与满意度。

截至目前,省结对帮扶支援医院派出帮扶专家5000余人次,70余个专家工作室投入运行,开展诊疗10万余人次,组织远程会诊1000余场次,开展技术培训讲座近2000场次,共培训55000余人次,帮助开展新技术300余项、科研项目近90项。

打出“组合拳”,让医疗服务更优

医院升级、数据赋能、人才集聚,今年以来,宿迁按照“抓龙头、强中端、重末梢”的思路,继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立医疗服务体系。

在医院升级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医院是典型。该院不仅加快推进南院区建设,还顺利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评审,意味着该院在医疗流程闭环管理、临床决策支持、数据互联互通等关键领域全面达到国家标准。

推进医疗领域数字化转型,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是破解群众就医痛点、提升医疗服务效能的关键路径。宿迁积极承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社会办医疗机构数据治理试点,实现卫生健康数据标准化采集、可视化应用、一体化共享、属地化监管。目前,全市已完成23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数据汇集治理,有效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改造,纵向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康数据共享通道,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业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促进医院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宿迁接续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已累计引进新项目和技术127个、接收江苏省人民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及常驻专家56人、新招引医疗卫生人才176人。

值得期待的是,《宿迁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了持续完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重点任务和16条具体举措,并计划到2027年,全市新增18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床位占比达30%,三级医院增至12家,基层诊疗量占比稳定在65%以上,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服务体系。

记者手记

这几天在各个医院采访的日子里,“方便”“踏实”是就医群众提及最多的词。宿豫区来龙镇村民王宗成带母亲在“家门口”做口腔检查时的便捷体验,与他口中“以前往市里跑断腿”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这背后,是宿迁医疗改革“沉下去”“引进来”的生动实践。

资源下沉不是简单的设备搬运,而是让主治医师到基层去。结对帮扶更打破了地域壁垒,耳内镜持续灌流技术让患者告别开刀的恐惧,约5000元的手术费里,藏着优质医疗“降价不降质”的民生温度。

从74.66%的基层首诊率,到增至12家三级医院的未来规划,数字背后是优质医疗生态的重构:专家“下沉”让乡镇医院有了“主心骨”,数据互通让就医少了“折返跑”,人才集聚让专科建设有了“硬支撑”。当“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乡”从愿景变为现实,宿迁正在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改变,书写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答卷,让“就医获得感”落地生根。(记者 吴兆刚见习记者 张欣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