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乡村·匠心故事”系列报道 | 让传统木作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

“乡村·匠心故事”系列报道 | 让传统木作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

发布日期: 2025-05-14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日前,在市洋河新区洋河镇新南园社区的一间工作室内,“90后”的杨光正在使用机器切割木材,他的妻子李想正在耐心地回答客户咨询的问题。这对年轻的夫妻正以实际行动,让传统木作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生机。

1994年出生的杨光,自小就与木作技艺结缘。在杨家老宅的木工房里,祖父手中翻飞的刨子、父亲打磨木器时专注的神情,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传承木作技艺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杨光回到家乡的一家发电厂工作。每天下班后,他都会钻进自己的小木工房里,在刨花与木屑间寻找心灵的慰藉。从榫卯拼接到雕花工艺,他沉浸其中,反复练习。

“他的眼里只有木头!”李想笑着说,言语间满是对杨光的理解与支持。

2023年,杨光的五爷爷突然离世。“以前总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向长辈们学习,结果发现那些尚未学完的技艺、未曾记录的口诀,正随着他们的离去而一点点消失。”杨光说。

如今,杨光的爷爷辈仅有四爷爷杨定忠在世。因为老人的听力衰退,所以在每次交流时,杨光都要凑到老人的耳边大声说话。看着老人浑浊的双眼和不再灵活的双手,杨光知道,这份传承的重担必须扛起来。

2024年,市洋河新区启动传统手工艺扶持工作,这让杨光有了更多信心。经过深思熟虑,2024年底,他毅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木作事业。

在杨光辞职之初,亲友们纷纷质疑:“木工活越来越没有市场,你拿什么养家?”面对质疑,杨光没有多言,而是默默地行动起来。他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发布展示自己作品的视频。从线条流畅的花器摆件、憨态可掬的卡通玩偶,到精巧的木马、温润的木梳……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杨光的心血与创意,承载着他对传统木作技艺的独特理解。

除了发布视频,杨光还积极尝试直播。在屏幕里,他既是专注的匠人,又是耐心的讲师;他一边制作木器,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起初,直播间里只有几十名网友,评论区偶尔有网友提问。但是,随着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完成,越来越多的网友被他的匠心吸引,在线观看人数与粉丝数逐渐增多。

当精美的木质花器在镜头前缓缓旋转展示时,细腻的纹理与独特的造型惊艳了众人;当木质玩偶在机械的驱动下做出俏皮可爱的动作时,直播间里称赞的留言一条接着一条。对于杨光而言,曾经的质疑声,化作了前行路上的回响。

如今,李想也辞去了工作,与杨光一起经营这份事业。杨光专注于木器创作,李想则负责网店运营,夫妻二人分工协作,为传承木作技艺贡献力量。

“现在是打开市场的阶段。”杨光说,只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木作技艺的魅力,才能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真正焕发生机。

在杨光看来,传承不是对传统进行“复制”,而是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启了自我提升的征程:报名参加美术与雕塑课,系统学习美学原理;学习CAD制图软件使用技巧,让传统木作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将大学时掌握的结构力学、人体工程学等知识运用到创作中,赋予作品科学与艺术交织的魅力。

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杨光的木作事业稳步迈上新台阶。从祖辈手中的农具到年轻人追捧的艺术摆件,杨光用双手诠释着新时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在木屑纷飞间,古老技艺在这对年轻夫妻的努力下,绽放出独特的光芒。那些被精心雕琢出的木器,不仅承载着杨家五代人的匠心,更寄托着传统木作技艺走向未来的希望。

采访手记:杨光夫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不是故步自封的坚守,而是在创新中寻找破局之路。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会动的木雕作品吸引时,当孩子们惊叹于榫卯结构的精妙时,那些散落在木屑与刨花里的文化基因,会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萌发。(云春燕 徐欢 王章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