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年中看·看全年”系列报道丨城市有魅力更有温度

“年中看·看全年”系列报道丨城市有魅力更有温度

发布日期: 2025-07-27 来源:访问量:【字体:

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今年以来,宿迁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文化魅力彰显、服务温度传递三大维度持续发力。在宿迁的城市肌理中,每处风景既积淀着文化底蕴的厚度,也洋溢着创新与烟火交织的温度。

功能品质提升——

海绵城市建设让“忧居”变“优居”

7月10日,记者走进宿城区银河花园小区,曾经雨天积水成潭、泥泞难行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通过植入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这个2014年建成的老旧小区实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蜕变。居民王祥亮说:“过去下完雨,广场上全是水坑,现在雨水直接被‘吸’进花园里,孩子玩耍再也不用踮着脚走路了。”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模拟自然水文循环,构建“渗、滞、蓄、净、用、排”一体化雨水管理系统,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具有深远意义。2017年,宿迁启动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低碳改造为引领,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新建住宅到老旧小区改造,从市政道路改造到园林绿地品质提升,宿迁打造了“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海绵城市生态格局。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排水效率的提升,还催生了“海绵+停车”“海绵+景观”等融合模式。在宿城区金港花园小区,改造后的格栅式雨水花园既能过滤雨水,又成为居民休憩的景观节点,实现了小区雨污分流、排水能力提升、居民需求有效满足等多重目标;宿城区康庭茗苑小区将海绵设施与居民生活需求紧密结合,通过透水停车位建设,将雨水径流污染降低40%,雨水回用率达30%,并利用海绵设施收集的雨水灌溉绿化植被、冲洗道路。

炎炎夏日,海绵设施中的绿化植被、水体还能够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通过将海绵设施与城市景观、公共空间深度融合,宿迁正逐步打造“会呼吸、有温度”的生态场景,提升居民幸福感。

去年,宿迁持续打造了超过100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鸟悦园、英雄园等7个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江苏省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总数位居全省第二。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52.8%。中心城区内无明显易涝积水点,水环境考核断面和城市河道水体水质保持良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以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宿迁今年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和新机制,全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林更茂、景更秀、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宜居宿迁。

文化魅力彰显——

从“历史记忆”到“城市IP”的蝶变

宿迁的文化底蕴深植于5000年的文明史与2700年的建城史。这里是西楚霸王项羽“鸿鹄高飞志在四方”的故土,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挥毫写下“第一江山春好处”的诗意之城,是现代魅力与历史遗韵交融的“活力场”。

作为全国唯一完整保留“隋唐通济渠、宋元黄河故道、清代中运河”三大历史阶段主航道遗迹的城市,宿迁的千年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赋予历史水脉新的生机;龙王庙行宫的彩绘修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历史光彩;大运河沿线兴起的淮海戏、柳琴戏、洪泽湖渔鼓舞等特色传统戏曲舞蹈,通过展演、研学体验等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宿迁,大运河文化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触手可及的“活态记忆”。

酒文化是宿迁的独特标识。作为“中国白酒之都”,宿迁的洋河、双沟两大国家级名酒酿造基地已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游客漫步于“天下第一坛”陶坛库,探秘百年地下酒窖,在酿酒车间里感受酿酒工艺的独特魅力。值得关注的是,宿迁以“酒+”思维推动全产业链融合:江苏乾隆江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汉匠坊酿酒有限公司等酒企打造特色酒庄,将诸子百家思想融入品牌文化;酒都公园、中国酒道博物馆等城市地标,让酒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宿迁的文化觉醒始于对历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2025京东宿迁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宿迁站)的爆红,揭示了城市IP的打造逻辑:赛道终点的“云品集市”设有赛事赞助商、“霸王宴”、宿迁土特产、宿迁非遗文创产品四大展区,让“宿迁产”“宿迁造”通过跑者的微信朋友圈走向全国。

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足球领域同样精彩。6月21日,在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宿迁队主场迎战盐城队的比赛中,宿迁市歌舞团带来的舞蹈《西楚盛世》惊艳全场。这场融合了宿迁历史、非遗元素的表演,让2.6万名球迷在绿茵场外感受到“项王故里”的文化厚度。在赛场外的“优品市集”中,本地酒企与黄狗猪头肉等特色产品形成“体育+文旅”的消费新场景,不仅让线下观众“大饱口福”,还让600万人次的网友通过直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从西楚霸王到绵柔酒香,从大运河的号子到绿茵场上的激情,宿迁正以文化为纽带,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城市IP。

服务温度传递——

从“民生痛点”到“幸福支点”的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日常起居有辅具助力,电梯改造解决出门难题,医疗服务便捷高效……近年来,宿迁以家庭适老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打造老年人的宜居环境,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轮椅坐着真舒服,以后我出门方便多了,感谢政府!”近日,家住宿城区龙河镇戚圩村的李克杰在收到政府补贴的新轮椅后高兴地说。李克杰今年69岁,因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今年,他的家中陆续添置了电动轮椅、适老化桌椅、助行推车等6类设施。从客厅到厨房,从如厕到洗浴,每一处改造都精准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解决了老年人出行、护理等难题。

这样的案例在宿迁并非个例。自2020年起,宿迁连续6年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元,完成1.2万户改造任务。我市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对象涵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庭和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并逐步扩展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改造内容坚持“一户一案”,从地面防滑处理、卫生间扶手安装到智能安全监测设备配置,形成了“基础改造+智能辅助+适老辅具”的“立体化”方案。

在宿城区古城街道富丽莱嘉苑小区,搭乘新改造的电梯上楼的王姓老人精神抖擞。她笑着说:“我今年82岁了。以前上到7楼要歇3次,现在电梯直达,出门不是难题了。”在“电梯直达”的背后,是宿迁对“原址改建+电梯加装”模式的创新实践。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众口难调”的难题,宿迁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去年全市推进实施3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总投资4.4亿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61部,惠及1.5万户居民。

适老化改造的触角还延伸至医疗领域。为了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难题,进一步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和服务流程,宿迁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作为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设置志愿者服务站,为老年患者提供导医、陪诊、咨询等服务,让老年人就医更便捷。截至2024年,全市有医疗机构(不含专科医院)207个,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有202家,建成率达97.58%。

面向未来,宿迁正以“全龄友好”理念重塑城市服务生态。《宿迁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今年全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每个县(区)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不少于3个。

从海绵城市的生态蜕变到大运河文化的焕发新生,从赛事IP的火爆“出圈”到“全龄友好”的服务升级,宿迁正以多维创新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当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融时,当生态底色与发展成色交相辉映时,一个更具韧性、更有温度、更富魅力的新宿迁,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记者手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细数这些年宿迁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机勃勃和温暖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宿迁对生态与民生平衡的精妙解答。与时俱进的文化转化能力,让市民能够穿越千年感受文化脉搏。从居住环境到医疗服务,宿迁用服务温度传递民生关怀,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群体。

城市发展不应是单一维度的增长,而应是生态、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协同共进。宿迁以创新为笔,以民生为墨,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这座城市的发展路径,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也让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模样有了更多期待。(记者 史雅琪 见习记者 陈梓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