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乡村·匠心故事”系列报道
匠心雕琢的“漆”彩世界

“乡村·匠心故事”系列报道|匠心雕琢的“漆”彩世界

发布日期: 2025-08-06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8月3日清晨,宿豫区学成路附近的一处工作室内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徐建霞已经坐在工作台前,光影里,她纤细的手指捏着点漆笔,一点点往胎体上缀着红漆,她的眼神中透着坚韧。徐建霞,1978年出生,她从事漆器制作已有二十年,于她而言,“大漆”早已融进生命,就像手掌上裂开的细纹,早已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与“大漆”结缘,源于徐建霞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自小就爱盯着雕花木桌观察纹理、抚摸着家中木柜门上的牡丹花纹沉思的徐建霞,读书时就是个有主见的女生。20世纪90年代,师范专业是很多家长眼里的“铁饭碗”,同班女生多半埋头准备师范招考,徐建霞却抱着一摞国画教材往画室跑,硬是在众人不解的目光里,选了旁人看来“不实用”的国画专业。

当然,也是在这段人生经历中,徐建霞扎进了“大漆”的世界。1996年,风华正茂的徐建霞在专业老师的鼓励下,从漆画入门。第一次用漆料调出国画里没有的深邃光泽时,她盯着画板愣了半晌,像迷途的赶路人看到了明月。

为了吃透漆器制作的门道,徐建霞翻遍了能找到的相关书籍,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制作流程,可纸页上的字终究是冰冷的,看着书中描述的“犀皮起皱”“螺钿闪光”,她总觉得有些怅然。2006年,徐建霞揣着攒了许久的积蓄,带着一沓写满问题的纸条,只身前往广州拜师学艺。在那段日子里,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工作室占位置,看着老师傅一遍遍刮灰,闻着漆料的特殊气味,她心里反而觉得很踏实。广州之旅虽短,却让徐建霞心里的那团火越烧越旺,不仅让她坚定了传承漆器制作手艺的决心,更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徐建霞打磨自身手艺所耗费的精力,丝毫不亚于她打磨漆器所耗费的精力。从广州回来,她嫌自己的胎骨做得不够匀,又专程去北京找老手艺人学做木胎;听说湖北的漆料调法特别,她背着工具包就去湖北跟着当地人学习。

“这些都是笨功夫,也是苦功夫。”徐建霞拿起桌上一只没做完的手镯,内侧还留着细细的打磨痕。“做漆器不仅费时费钱,还很损耗手艺人的心力。就说这只手镯,里外要刷上3遍漆,每一遍都得等上一周才能干透,中间还要用细砂纸反复磨。”徐建霞表示,每一件作品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即使秉持“慢工出细活”的理念,有时也未必能打造精品。

徐建霞这几年常回乡下老家,看着父母用了半辈子的粗瓷碗,乡村的生活图景在她的脑中渐渐展开,也一点点融入她的创作里。“老祖宗的手艺再好,藏在博物馆里,总觉得少了些温度。”徐建霞说,让漆器从“庙堂之上”走进“寻常百姓家”,渐渐成了自己创作的动力。

“再高雅的艺术,若没有群众接受,将始终与群众之间隔着一块博物馆的玻璃。”坐在从老家搬来的旧矮凳上,徐建霞正给一只农家常用的旧瓷碗刷底漆。她把废旧的桌子改造成漆盘,给断了柄的木勺裹上漆线,连发了霉的木筷,她也涂上了彩漆,做成带着家常温度的摆件。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物件,让原本农家生活中的常用品变成了“漆”彩艺术品。

笔者离开时,顺着长廊望向徐建霞所在的工作室,五彩斑斓的漆器在夕阳中散发出橘黄色的光,徐建霞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在告诉人们传承的答案:前路坎坷,但匠人心向往之。

采访手记 采访徐建霞后,我们迟迟不敢动笔,总觉得漆器这种艺术品携带的泥土气息淡了一些,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这篇报道。后来,在反复回忆采访细节、梳理人物成长线时,我们找到了这位匠人与乡村的共鸣:让“阳春白雪”走进“农家小屋”,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这篇报道顺利“入编”。我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守候”的勇气、“坚持”的耐性,以及打磨人生的匠心。(徐欢 云春燕 王章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