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是“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业态,探索“一份林地,多份收益”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林下养鸡,循环经济生“金羽”
8月2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泗阳县来安街道的泗阳县绿苑珍珠鸡专业养殖合作社,只见工人麻利地给珍珠鸡“脱”下羽毛。工人刘彩萍说:“每天处理完珍珠鸡的羽毛,然后帮着管管鸡舍,一天也能挣一百多元,挺好!”每年,该合作社都能收获2500多斤珍珠鸡羽毛。
“我们这珍珠鸡,两个月就能拔一次毛,这种大片的每斤能卖150元。”该合作社创办人尤文兵指着分拣好的羽毛说。2013年,看准商机的他,依托泗阳丰富的林地资源,投资70万元办起了合作社,引进珍珠鸡搞起了生态养殖。
“杨树林就是天然的‘避风港’,给珍珠鸡遮风挡雨。鸡粪落下来,又是上好的肥料,树长得更好。”尤文兵说出了林下养殖的妙处,“这账也好算,现在一只珍珠鸡能卖130元至140元,珍珠鸡蛋3元一个,再加上卖羽毛的钱,一年纯利润约50万元。跟圈养比,成本省了三成。”
然而,生态致富路并非坦途。2021年一场特大暴雨让尤文兵记忆犹新。“大水一来,珍珠鸡几乎死光了。”他说,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泗阳县农业农村局伸出了援手。“多亏政府!不仅帮着重新买了珍珠鸡苗,还常带我们出去参加展销会。”尤文兵说。
如今,尤文兵林下的珍珠鸡又恢复了5000多只的规模,他的信心也更足了。“下一步,我准备流转更多林地,把成年鸡养到3万只!”他盘算着更大的发展,“还要建个深加工车间,做卤味珍珠鸡;再建个亲子体验园,让城里人来林子里捡鸡蛋、喂鸡,搞观光!最要紧的,是带着乡亲们一块儿干,让大家都能在‘林下’把钱赚了!”
林旅融合,古树新韵引客来
依托林下经济的创新发展,沭阳县新河镇在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栗林中,蹚出了一条林旅融合的新路。当地政府在完好保留500亩古栗林原生态的基础上,配套建设了步道、绿化和休闲设施,融合当地“一门三进士”文化与花木产业,打造出兼具自然野趣与文化底蕴的复合型旅游地。
“周末约上朋友,来这儿聊聊天、散散步,空气好得不得了,满眼都是绿,特别解压!”市民翟雯倩的体验,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如今,新河镇年吸引游客近6万人次,带动周边百余人就业增收,增收总额超百万元。此外,新河镇的“花木+旅游”项目也成功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项目。
“古栗林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新河镇宣传干事韦星月介绍道,“围绕古栗林,我们规划了生态游览线路和景点,建了步行道和观景台。这几年,我们还联合镇上的‘网红主播’开展‘这里是新河’直播,反响热烈!现在这儿可是周边居民周末出游、野餐聚会的首选地。”
政策赋能,沃野林下“金浪”涌
为激发林下经济活力,宿迁市打出“组合拳”,一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定并奖补了泗洪县广销碧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家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涵盖种植、养殖、森林旅游、特色经济林等类型),累计发放奖补资金92.4万元;另一方面,推动产学研融合,组织相关企业与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紧密合作,成功引进薄壳山核桃丰产栽培等关键技术,让科研成果在林间地头“开花结果”。
这一系列举措,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又让沉睡的林地资源焕发生机,更有效促进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总面积已达52.43万亩,总产值突破50亿元。林间产出丰富多样,包括林药、林菜、林粮、林畜、林禽等产品,不仅鼓了农民腰包,也极大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记者 黄星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