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系列报道
400余亩雷笋地变身“致富林”

“林下经济点‘绿’成‘金’”系列报道 | 400余亩雷笋地变身“致富林”

发布日期: 2025-05-17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宿迁网讯(记者 臧子青)5月15日,在市洋河新区洋河镇闸圩村的雷笋种植基地里,数十位村民手持锄头、背挎竹篓,穿梭在翠绿的竹林里。

“前段时间是挖笋旺季,一天能挖五万多斤!”闸圩村村民夏翠芹今年50多岁,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笑着说,“在‘家门口’干活,不仅能挣钱,环境还好,身心愉悦。”

闸圩村的雷笋引种自浙江临安的“细叶乌头雷竹”,因早春打雷即出笋而得名,口感甘甜、脆嫩鲜美。可这片400余亩的竹林,曾是当地出了名的“烫手山芋”。“前两任负责人管理不善,竹林一直荒废着。”雷笋种植基地负责人许浩蹲下身,随手拨开一株新笋,许浩说,“2022年我接手时,不少人等着看笑话,可我就不信这个邪!”

创业初期的艰辛,至今让许浩记忆犹新。改造第一年,他投入近300万元,每天50多名工人、2台挖掘机同时作业,花费数月的时间,清理掉病弱、老化的竹子,确保通风透光。清理工作结束后,许浩又补种了近80亩笋苗,让这片沉寂许久的土地焕发生机。

“第一年,种植的笋只卖了80多万元,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但搞农业是长跑,不能急。”许浩说,他原本对雷笋管理一窍不通,后来到杭州等地学习,还向附近的行家请教。目前,雷笋基地发展态势良好,雷笋主要销往临沂、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城市。今年,许浩计划培育冬笋,以精准控制笋苗间距、分阶段施肥、科学配水等模式,让雷笋效益比传统种植提升多倍。

“10月产出的秋笋价格是普通笋的七八倍,冬笋采收期更是能持续到春节。”许浩说,“搞农业要耐得住寂寞,更要用好智慧。”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近20年,许浩一直秉持着“靠自己打拼”的理念,闯出一片天地。

竹林间,新笋仍在不断破土生长。许浩对未来已有清晰蓝图:“融合发展、增绿富民。我们将在竹林下养殖鸡、鸭、鹅等,开发竹林旅游特色路线。此外,我们还将在这里建设标准化厂房,发展深加工产业,把这里打造成集种植、养殖、文旅于一体的综合体,不断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