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年中看·看全年”系列报道丨产业“含高量”“含绿量”“含新量”同步提升

“年中看·看全年”系列报道丨产业“含高量”“含绿量”“含新量”同步提升

发布日期: 2025-07-13 来源: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编者按

2025年时间过半,宿迁大地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从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跑”,到营商环境“再升级”,再到民生实事“有温度”,全市上下以“拼”的姿态、“实”的作风,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期中答卷”。即日起,《宿迁日报》在《宿迁观察》专栏中,推出“年中看·看全年”系列报道,聚焦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解码关键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展望全年目标的奋进路径,见证这座活力之城如何以“开局精彩”带动“全年出彩”。敬请关注。

绿色食品、新材料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38.47亿元、377.75亿元,推动宿城区激光装备产业、泗洪县功能性前沿新材料产业2个集群申报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宿迁电网已接入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装机1168兆瓦,占发电总容量的14.65%;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75项,转化高科技成果180项……从今年1—5月相关数据来看,宿迁产业发展呈现“含高量”“含绿量”“含新量”同步提升特点。

“打好千亿级产业攻坚三年行动收官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接续实施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展现出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发展含“高”,转型升级势如虹

高端化是迈向工业强市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宿迁聚焦产业主体、链条、集群、生态“四个维度”,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便是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之一。该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大宽幅阴离子交换膜(AEM)生产线,实现电解液、双极板、密封膜等核心材料自主可控,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宿迁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我们技术攻关。”该公司研发部负责人张超介绍,宿迁有关部门帮助企业成功申报省科技厅“双碳”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等项目,支持企业攻克阴离子交换膜(AEM)这一“卡脖子”技术,并顺利形成从材料研发到系统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闭环,实现企业产品向高端化跃升。

高端装备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嘉泰激光智能装备(宿迁)有限公司近期连续发布两款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智能设备,既能满足新能源汽车、船舶等行业超厚板材的切割需求,又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设备支持。

一项项关键材料与技术的自主突破,既推动了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又加速了宿迁产业集群化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聚力做大产业集群,打好千亿级产业攻坚三年行动收官战,着力稳住新能源产业基本盘,全力提升高端纺织产业新动能,加快培育绿色食品产业增长点,推动千亿级产业实现‘从1到2再到3’的‘滚雪球’效应。”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说,我市出台《宿迁市新一轮千亿级产业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等七大行动;起草了《宿迁市工业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建议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平台功能、建设计划和责任分工等;印发了《宿迁市星级白酒酒庄认定管理办法》,成功举办中国(宿迁)白酒之都文化旅游节,“白酒行业全链路柔性供应链一体化应用”成功入选工信部“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围绕“筑基强链建群”,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明确,要接续实施千亿级产业培育三年行动,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在“筑基强链”中打造更多产业高原和高峰。

制造含“绿”,不负青山见真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在部署今后重点工作时强调,要立足江淮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定位,在绿色发展上持之以恒,在污染防治上持续用力,加快建设富有新内涵、展现新形态的“江苏生态大公园”。

可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深植宿迁发展基因。今年上半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千方百计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作为宿迁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省级“无废集团”建设试点为抓手,主动申请“生态体检”,编制详细实施方案,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在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推进酸水提纯浓缩及催化剂替代项目建设,实现了叔辛胺生产线硫酸盐及三丙酮生产线硝酸盐‘零产生’;建立‘固废价值性+环境危害性’控制体系,让副产物甲醇在集团内实现‘点对点’定向利用;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共享试点,提高了危险废物焚烧炉使用效率。”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环保部环保工程师徐贺介绍,该公司正推进癸二酸二甲酯的电合成技术项目,以电合成技术替代传统路线,实现绿色、高效、清洁生产。

在积极培育“绿色工厂”的同时,宿迁还统筹谋划,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百威(宿迁)啤酒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号召,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等方面入手,使绿色理念和技术工艺贯穿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

泗阳县盛虹新材料产业园是宿迁以循环经济为抓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8个塑料瓶能做一件Polo衫,28个塑料瓶能做一件冲锋衣。”在这里,全球首条再生纤维产业链每天都在上演“魔法”故事——经过全自动纺丝设备的拉丝、并丝等工序,每天有2500万个废旧塑料瓶被加工成高品质再生聚酯纤维,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航空等领域。

此外,宿迁积极探索推广“能源岛”模式,将绿色实践延伸至能源体系。例如,宿迁逸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采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将热效率提高到92%,不仅满足自身需求,余热还通过地下管网为园区12家企业集中供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宿迁持续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四大难题,构建起生态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不断提高产业“含绿量”,绘就了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价值”协调发展的崭新画卷。

发展含“新”,创新驱动向未来

支撑向“高”攀升、向“绿”转型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蓬勃涌动的科技创新活力。翻看2025年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是重点之一。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围绕做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下功夫、出实招、求突破,为产业跃迁注入澎湃的“新”动能。

近三年,宿迁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成为宿迁科技创新活力最直观的注脚。“今年,我们更是全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确保到年底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20家,助力企业梯队‘登高’。”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可喜的是,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阿尔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快速成长,示范带动所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成为宿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一大亮点。

平台能级跃升是今年上半年宿迁科技创新的另一大亮点。在去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宿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宿迁分院落地建设的基础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重点项目落户宿迁实施细则(试行)》今年4月正式出台,宿迁以“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方式,支持18个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1亿元。

不但如此,宿迁今年还出台了一揽子创新激励政策,从研发补贴到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实施人才招引计划,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宿迁,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今年1—5月,全市招引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124个,其中高层次人才创办项目34个;举办“科创引翼”产学研品牌活动45场,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75项,转化高科技成果180项。

从“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培育,到“顶天立地”的重大平台搭建,宿迁以持续激增的产业“含新量”,厚植了创新驱动的丰沃土壤,为产业能级跃迁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短 评

2025年上半年,宿迁产业“含高量”“含绿量”“含新量”同步提升的亮眼成绩单,充分彰显了宿迁经济发展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也增强了宿迁推动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攀升的信心和底气。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高”“绿”“新”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必答题。

实践证明,要实现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全力筑牢产业发展之基、增创未来之势”,就必须聚焦“含高量”,提升产业能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大引强、培新育优,加快优势产业集聚“进阶”,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含绿量”,在守好“水”的底线的同时,做好“碳”文章,用好“绿”资源,将宿迁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聚焦“含新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不断涌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宿迁的产业跃迁之路,仍面临诸多待攻克的“娄山关”,但依托已有的坚实基础,坚持咬定青山抓实体经济、滚石上山谋科技创新,定能开拓新局面、实现新突破。(记者 高云龙 吴兆刚 见习记者 田海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