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刘海)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55个,转化高科技成果31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6.98亿元……去年以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市产业能级不断提升,高端纺织产业迈上千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600亿元,未来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在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单中,宿迁排名第61位。
科技成果转化是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并作出具体部署。
如何让科技成果“直通”产业?近年来,宿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为主攻目标,从优化源头供给、畅通转化渠道、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
聚焦“人才招引”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5月22日,位于宿迁高新区的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摆放着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该公司董事长彭伟平介绍,公司已获得38项专利授权,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2015年,彭伟平作为江苏省第八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到宿豫区挂职。期满后,他决定留在宿迁创业,成立了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公司销售额突破2.5亿元。
无独有偶,距离江苏奇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仅4公里的江苏绿金人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史金炜也是江苏省第八批“科技镇长团”成员。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先后有53个“科技镇长团”391名成员来到宿迁。
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人才,像史金炜、彭伟平这样有技术、有魄力的人才更是中坚力量。
如何招引这些人才?除“科技镇长团”外,宿迁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置“博士科研启动专项”,累计支持83名青年博士全职来宿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发挥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智力优势,聘任其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把实验室建在企业、把科研团队带入企业、把成果转化在企业。目前,宿迁累计从全国200余所高校院所选聘970名“科技副总”。
在高层次人才的助力下,宿迁新型储能系统、膜材料高柔性与高变形恢复性技术、手性药物绿色制备技术、超大型航空航天复杂构件成型制造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
此外,宿迁还将人才科技项目引进纳入全市招商引资体系,聚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京、武汉、西安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重点区域,开展科技招商推介和人才引进活动,以人才引进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024年,全市新签约人才科技项目441个,新开工人才科技项目413个,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298个。
百舸争流、奋勇争先,无论比拼的是科技还是经济,都要依靠人来实现。就像前段时间,“杭州六小龙”强势崛起,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一众“新起之秀”扎根杭州。在科技创新需求愈发紧迫的当下,牢牢抓住人才这一根本性、关键性的资源,才能抢占先发优势与比较优势,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宿迁虽以多项创新之举,引育了一批科技人才,但跨越赶超的宿迁一直渴望人才,要下好这盘棋,应当深刻认识人才竞争的风向标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向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地学习,汲取它们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并将其有效转化为地方实践;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聚焦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着力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人才队伍。
聚焦“供需对接”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
关于科技创新有个比喻: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产业化则是“从10到100”,完成这“三级跳”,科技创新才算真正形成了新质生产力。
高层次人才带来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要实现“从1到10”乃至“从10到100”的裂变,还需在“转化”上下功夫、求突破。
“转化”重在供需对接。其实“产”与“研”间的梗阻并不鲜见。有的科研立项“孤芳自赏”,没有摸准市场的脉搏;有的企业“点对点”寻找创新资源,周期长、成本高。
发现问题,如何解决?宿迁聚焦“615”产业体系,集成各类创新要素、人才资源、产业信息,开发宿迁产业大脑创新服务平台,从基本信息、专利成果、科研项目等多维度数据提炼企业发展清单;从重点高校、研究成果、专家团队、技术方向等维度提炼科研团队清单;基于产业链重要节点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等数据,分析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等,提炼科技成果清单;瞄准产业链关键节点,挖掘相关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输出创新载体清单。截至目前,已梳理企业清单超20万个、科研团队清单2万个、高校院所清单1500多家、创新载体清单超100个。
通过创新服务平台,宿迁把供和需连了起来,把产学研串了起来,加速释放了更多创新的红利、发展的红利。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很多科技成果普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高、应用场景不清晰、市场客户群体不聚焦等问题,很多科研人员对产业链上下游、行业法律法规、商业运作等缺乏了解,科技和产业供需对接难度大。所以一项名为“技术经理人”的新职业应运而生,他们能够辨识科技项目技术水平和应用场景,帮助科学家寻找合适合伙人的专业人员。
近年来,宿迁也不断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组织人员参加创业导师及技术经理人等各项专业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已有50余人获得技术经理人证书,年登记技术合同数超2000项,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0项,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800多项。
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需求导向”。在传统科技创新模式中,科研机构往往扮演创新掌舵人的角色,通过技术转移将成果输送给产业界。单向输送模式在工业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显现出一定局限性: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周期长,科研与产业割裂,创新效率低下。
而强调以需求为导向,意味着从应用场景出发,所以还应聚焦产业链上的卡点堵点痛点,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向高价值领域集中。
聚焦“服务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史金炜的公司是做橡胶资源再生利用项目。他直言,从实验室到开厂子并不容易,到了产业化阶段,要解决资金、产线、订单等问题。
虽然困难,但史金炜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战,在政府协调和银行支持下,他获得了苏科贷、人才贷约800万元贷款,渡过了创业难关。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为发挥省级和市级产业基金引导与杠杆效应,宿迁建立健全以“苏科贷、科创投、知识产权质押”为核心的金融赋能体系,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高效对接,成功诞生首笔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交易产品,全市知识产权质押项目超260件、质押融资额超27亿元。
但并不是所有科技项目,都可以顺利获得融资,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在早期研发阶段,由于技术不确定性高、市场前景不明朗,社会资本往往持谨慎态度,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
为破解难题,4月16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重点项目落户宿迁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出台,“拨投结合”即先期以科研项目立项方式拨付一定财政支持资金,待项目获得市场认可和社会化融资后,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转化为股权管理或退出。此举既破解了早期研发的市场失灵困境,又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循环使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目前,宿迁以“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方式,设立了省市联合科技攻关引导资金首批2000万元,支持18个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1亿元。
改革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最重要的是深刻认识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遵循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精准施策。就比如,在把专利成果应用于生产之前,企业不能准确评估它的价值,十几万元、数百万元甚至更高的许可费用,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支出。
食品可以免费试吃,科技成果是不是也能“先尝后买”?去年11月初,《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办法(试行)》发布,企业先使用一段时间,就能知道这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支付费用时会更有依据、更加放心,这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当然,推动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还需持续探索,营造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就像北京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体系,让各类创新主体从“有的转、有权转”到“愿意转、转得顺”;上海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专利转化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确保优质专利“高校院所输得出、中小企业接得住”……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总结新鲜经验,才能更好打通转化梗阻,让更多专利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