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记者 倪家乐 见习记者 欧怡娜)城市文明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从外地来到宿迁生活的“新宿迁人”,见证了许多彰显城市文明的动人故事。这些鲜活且充满温情的故事,如同一扇扇明亮的窗口,展现了宿迁独特的文明魅力。5月23日,记者走近数位“新宿迁人”,听他们讲述对于宿迁城市文明的切身感受。
朱芮莹:从“异乡客”到“自家人”
2005年12月,来自新疆的朱芮莹踏上了宿迁这片土地。当时年仅25岁的她,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憧憬,在这里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
初来乍到,宿迁的一切对朱芮莹而言都显得十分陌生。饮食习惯的差异、气候的迥异,都给她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芮莹逐渐融入了宿迁这座城市。她亲眼见证了宿迁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宿迁的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以前有时路上有逆行、随地扔垃圾的现象。”朱芮莹感慨道,现在基本见不到了。
如今,朱芮莹最喜欢在晚上出门散步,享受宿迁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我住在项王故里景区附近,每天晚上出门散步时,常常看见巡逻的警察,有他们保护,我特别安心。”朱芮莹笑着说。
不仅如此,朱芮莹还发现,无论是去公共场所办事还是日常交流,大部分宿迁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很热情。这些变化,让朱芮莹深切地感受到宿迁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包容。
从最初的异乡客到如今的“自家人”,朱芮莹的蜕变不仅见证了她个人的成长,更映射出宿迁这座城市在文明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效。
邱红伟:在宿迁感受别样幸福
邱红伟今年50岁,来自东北。2002年,他来到宿迁创业,如今已经在宿迁生活23年了。
23年里,邱红伟目睹了宿迁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见证并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刚来宿迁时,道路周边没有这么多绿化,基础设施也没那么完善。”邱红伟说。
“这些年,变化太大了!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里处处绿意盎然,公共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言语间,邱红伟满是惊叹与自豪。
在宿迁的生活,不仅让邱红伟收获了事业,还让他邂逅了爱情。2014年,他与爱人靳宏菊相知相并于2018年步入婚姻殿堂。目前,夫妻俩共同经营着一家水饺店,由于夫妻二人都热爱阅读与公益,这家水饺店内也放了很多书籍,供顾客免费阅读。
“我们经常在店里组织阅读活动和公益活动,希望能为这座城市增添一些温暖与文化气息。”邱红伟笑着说,“大家聚在一起,分享知识、传递爱心,这种氛围特别好。”在这里,顾客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水饺,还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与互助精神。
“宿迁这座城市的文明,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志愿者之间的友善互助,公共场所的文明有序,都让我深受感动。”邱红伟说,在宿迁待的时间越久,他对这座城市的爱也就越深。
从东北到宿迁,从初来乍到的创业者到深深扎根的“本地人”,邱红伟用23年的时光,见证了宿迁的蝶变,也在宿迁的文明滋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现在小店经营得很好,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邱红伟说。
覃宁宁:宿迁是第二故乡
26岁的覃宁宁来自河南,自3年前来到宿迁,她便在这里扎根,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谈及在宿迁的生活,覃宁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毕业之后,我来到宿迁工作,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覃宁宁说。
在宿迁的每一天,覃宁宁都被这座城市的文明氛围深深感染。《宿迁文明20条》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街道、宁静的医院,还是书声琅琅的学校,都能看见《宿迁文明20条》的“身影”。它们以各种形式呈现,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行为举止。
“我记得其中有一条是'车让人,人快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了宿迁街头的风景线。”覃宁宁感慨地说,“每次过马路,车主们都会主动减速停车,礼貌地让行人先行。这种温馨而和谐的画面,让我深切感受到宿迁人的文明素养和人文关怀。”
闲暇之余,覃宁宁喜欢漫步在宿迁的各大公园中。她说,公园的环境整洁有序,几乎看不到垃圾的身影。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公园还允许市民携带宠物进入,同时每位宠物主人都会自觉为宠物系好牵引绳,共同维护公园的和谐与宁静。
覃宁宁说,宿迁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既有地道的本地美食,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佳肴。购物和出行也十分便利,无论是传统的商业街还是新兴的购物中心,都能满足她的各种需求。
“我已经把宿迁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还充满活力和机遇。未来,我计划在宿迁定居,与这座宜居的城市共同成长。”覃宁宁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